首頁 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

二、海內公意

字體:16+-

作為執掌國際漢學界牛耳的一代宗師,伯希和絕不輕易讚譽同道學人。盡管他曾經說“李濟、顧頡剛等皆中國第一流學者”,被不以一味考據為然的吳宓認為“殊無辨擇之能力也矣”[1],內心真正佩服的中國學者還是同輩的王國維和陳垣。所謂“在平四月,遍見故國遺老及當代勝流,而少所許可,乃心悅誠服,矢口不移,必以執事為首屈一指”,確是伯希和心口相應的寫照,而非尹炎武的成見或諛詞。所見“故國遺老”,如柯劭忞、傅增湘、楊鍾羲、陶湘等,雖是舊學大家,在伯氏眼中不免於溫故而不知新的“庸”。如柯劭忞的《新元史》,曾為他贏取素稱難得的日本帝國大學文學博士的桂冠,伯希和在承認“有關係的材料不少”的同時,指出其“錯誤很多”。[2]

“當代勝流”之中,剛獲得普魯士國家學院哲學史學部通訊會員資格、又與伯氏相識的胡適,“暴得大名”十餘年,早已是中國學術界一言九鼎的領袖人物,伯希和卻似乎故意視而不見。據梁宗岱回憶:

三十年代初北平一次熱鬧的宴會上,聚當時舊都名流學者於一堂,濟濟蹌蹌,為的歡迎著名漢學家、東方學家法國伯希和教授。除伯希和外,參加者還有其他歐美人士,因此交談語言有中法英三種,我躬逢其盛,擔任義務口譯。席上有人問伯希和:“當今中國的曆史學界,你以為誰是最高的權威?”伯希和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以為應推陳垣先生。”我照話直譯。頻頻舉杯、滿麵春風的胡適把臉一沉,不言不笑,與剛才判若兩人。一個同席的朋友對我說:“胡適生氣了,伯希和的話相當肯定,你也譯得夠直截了當的,胡適如何受得了,說不定他會遷怒於你呢。”這位朋友確有見地,他的話應驗了。我和胡適從此相互間意見越來越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