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以無任何資曆著述的後進,而與梁啟超、王國維等名滿天下的大師同被聘為清華研究院導師,除自身功力使然,關鍵在於有力人物的推薦。對於推薦者目前有三說,即梁啟超、胡適、吳宓。陳哲三《陳寅恪先生軼事及其著作》持第一說:
十五年春,梁先生推薦陳寅恪先生,曹(雲祥)說:“他是哪一國博士?”梁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梁答:“也沒有著作。”曹說:“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梁先生氣了,說:“我梁某也沒有博士學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好吧,你不請,就讓他在國外吧!”接著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幾位名教授對陳寅恪先生的推譽。曹一聽,既然外國人都推崇,就請。[1]
牟潤孫大概是第二說的始作俑者,其《發展學術與延攬人才——陳援庵先生的學人風度》一文稱:
清華辦國學研究院請胡適去主持,胡適推辭了,卻舉薦章太炎、梁任公、王靜庵、陳寅恪四位先生。四個人之中,大約隻梁任公與胡氏有來往,其餘三人對胡不僅沒有交誼,而且論政論學的意見都相去很遠,而胡適之推薦了他們。在當時社會上,章、梁二人名氣最高;靜庵先生雖已有著作出版,一般人很多對他缺乏認識;寅恪先生更是寂寂無名,也未曾有一篇著作問世。如果以高級學位為審查標準,四位先生無一能入選。若憑著作,寅恪先生必被擯諸門外。胡先生這次推薦,雖遭太炎先生拒絕,梁、王、陳三先生則都俯就了,……胡適之援引學人與蔡孑民似乎不同。他介紹陳寅恪到清華研究院,請錢穆教北大本科,他的尺度的確掌握得很有分寸。[2]
在此之前,牟氏說得較籠統,但有推測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