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主李宗師,《宋史》無傳。據《李誌》:李宗師(1021—1084),字希先,陝西馮翊人。以恩授太廟齋郎,曆官鳳州兩當主簿、丹州司戶參軍、京兆府醴泉尉、坊州宜君令、耀州美原令、知延州敷政縣事,宋神宗即位覃恩改太子中舍,賜五品服。熙寧二年(1069),由當時在陝西任邊帥的郭逵之薦換武資,授供備庫副使、延州東路同巡檢使、兼安定堡寨主。[3]太子中舍為無出身者遷轉官階,正八品,李宗師恩蔭入仕,就是走這種無出身者遷轉官階,這種無出身者再往上轉官比較困難,故墓主選擇換武資,希望以軍功博取更高功名,換授從七品的供備庫副使。“賜五品服”就是“賜章服”:北宋前期四品、五品官服緋,佩銀魚袋,稱為章服;官品未及服緋,朝廷特許改轉服色,許服緋,為賜章服。墓銘:“文不我試,武思奮庸”,就是說墓主以文換武這件事。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郭逵即以宣徽南院使同知樞密院事為陝西四路沿邊宣撫使[4]。治平四年(1067),種諤襲取綏州(今陝西省綏德縣),這是神宗初年宋朝進攻西夏的一次重大行動,此後數年宋夏雙方圍繞綏州進行了反複爭奪、談判,宋夏掀起新一輪軍事衝突。當此朝廷用人之際,似乎很多軍功進身的機會向中下層士人展開,李宗師以郭逵之薦換武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完成的。熙寧三年(1070)四月,西夏發兵兩萬來爭綏州。五月,郭逵令諸將合擊,大敗西夏。此年,李宗師知綏德城,或在郭逵破夏人戰役前後。綏德城是當時宋夏爭奪的焦點,地位極為重要,而且朝廷對是否堅守綏德城意見並不統一,一直有大臣主張棄守,比如文彥博。熙寧二年(1069),朝廷就曾下旨同意西夏以安遠、塞門二寨換綏州,“遷其芻糧,不盡者焚之”,郭逵“匿其劄不行”,這才保全綏州,得以築城,名之曰綏德。[5]郭逵冒抗旨的風險保全綏德城,可見其戰略地位的重要,而且綏德城的安危關係到西北防禦的戰略方向選擇,是極為敏感的地方。李宗師能夠出任這個重要職位,負責綏德城的防務,可見郭逵對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