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本書裏,麥克盧漢的許多思想都必然被描繪成“最著名但最不為人理解的”。既然如此,把“地球村”再提出來討論,會令人耳目一新。
正如他的許多關鍵概念一樣,地球村是在他的打字稿《理解新媒介研究項目報告書》(“Report on Project i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1960,p.129)裏提出來的。然後,《穀登堡星漢》(1962)把這個概念作為一章的標題推向世界。他是這樣說的:“新型電子條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為一個地球村的形象。”(1962,p.43)這個觀念立刻在讀者中找到了理解的知音。地球村的表述聞名遐邇,並成為他後來兩本書的名字:《地球村裏的戰爭與和平》(With Fiore,1968)和他去世後才出版的《地球村》(With Powers,1989)。“地球村”這一表述廣泛傳播已有三十餘年,在報刊、廣播和電視評論中頻頻出現,論者常常是信手拈來、運用自如。麥克盧漢的其他格言警語,卻沒有這麽走運。“媒介即訊息”也不如它。雖然“媒介即訊息”和“地球村”一樣有名,而且俏皮雙關地被用作另一本書《媒介即是按摩》的名字,但是它幾乎無可挽回地被誤解了(見本書第三章)。“冷與熱”也沒有它走運。“冷熱論”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乘風破浪,可是今天它幾乎已被世人忘記和誤解了(本書第九章就是試圖扭轉這兩種結果)。
地球村這個比方的魅力顯而易見。在昔日的小村裏,人們獲取公共信息的機會幾乎相等——下鄉的賣貨郎一路吆喝,村裏每一個人都能聽見。印刷術使信息到達的範圍大大拓展了,這就造成了第一批大規模的受眾,第一批超越目力和聽力的公眾。然而,與此同時,最早的村落群體聽見信息的同步性,卻被印刷術摧毀了。並非人人都訂閱同樣的晨報和晚報,訂了同樣報紙的人也不會同時閱讀相同的報紙。然後,廣播和電視先後進入我們的生活:舉國上下,人人都坐在客廳裏聽相同的聲音,看相同的麵孔報新聞。村落重新建立起來,即使並非絕對的全球層次上的村落——全球規模的村落還要假以時日,等到全球有線電視新聞網站於20世紀80年代來臨之後,全球規模的村落才能形成。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地球村也隻是部分意義上的地球村。不過,這個所謂地球村至少是全國規模的村落,或者說,就廣播媒介的意義上說,這個村子至少聽上去有點全世界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