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同情感與他者

敬畏

字體:16+-

基督徒所信奉的上帝是隱秘的上帝,他是“隱匿者”。其隱匿性正在於:其形象同時又永恒地流溢到最神聖、最虔誠者的信奉目光之中;其形象遍及並越出我們的信奉和祈禱的範圍,伸向可感而不可測的遠方——這都是他麵向我們時極為神秘地訇然耀化出的現象。這一點既是理性主義者,也是神秘論者所常常忘記的。這兩種人都太急於親近上帝。理性主義者借助於概念去親近上帝,把上帝化入概念之中;神秘主義者通過感覺去親近上帝,覺得上帝就在自己懷抱。這兩種人都欠缺敬畏感,就是說,欠缺這樣一種態度:在這種態度中,上帝的隱匿性本身仍然可以感知。敬畏不是什麽對已然事物、已被感知事物的附帶感覺,更不是一種純粹的距離——我們同事物(尼采說得極好:同其“錯彩鏤金”)之間的感覺所產生的距離。相反,敬畏是舉止,在這一舉止中,人們才感知到無敬畏感者所未見到的,視而不見的東西,即事物之奧秘、事物存在之價值深度。

隻要我們從無敬畏舉止(比如片斷似的科學描述的行為)轉向對事物敬畏的舉止,我們就會看見事物身上顯出其先前所未曾顯出的東西;先前所缺少的東西,此刻在它們身上變得顯而易見:這“某種東西”正是它們的奧秘、它們的價值深度。這些價值有如細線柔絲;在這些線索中,每一事物都在向不可見的王國延伸。要剪斷它們,無論是以明晰的概念窮盡它們的區域,竭力設定一個關於它們的、僵硬的本體論和教義學,還是把世人引向事物的感性可知的方麵,都會扼殺精神生活,偽造整體實在。在曆史上,一切理性的形而上學和神學走的是第一條道,一切實證主義和不可知論走的是第二條道。這兩類學說都無敬畏感!敬畏感是必不可少的情性舉止;唯有在這一舉止中,那些“進入不可見事物的線團”才在精神中變得可見。一旦它被人為摒除或根本就不存在,價值世界就表現出一種平麵性和封閉性,使價值世界變得空洞,同時還消除了促人生活下去,促人深入價值世界的一切刺激,消除了促使我們在生存中進一步透入世界的一切刺激。唯有當我們感覺到,自己周圍世界的可見、可感、可捉摸的東西,被一個由無數梯級組成、級級依次隱然的階宇(它誘使我們去發現)環繞著,我們才能真實地“生活”。“視域”和“景觀”不僅是在純視見的範圍內被確定下來的現象,它們也出現在由我們的觀念、概念、旨趣、愛和恨乃至我們最純粹的理念所構成的王國。“視域”和“景觀”不單是幾何物理上的光效應結果,不單是我們視覺器官的生理學和解剖學的結果,而且是我們有限精神的一個無所不包的功能法則——我們從心理學極為詳細的研究成果中知道這一點。我們的精神也有自然和世界;“敬畏”在價值領域裏維護該自然和世界的這一遠景和這一天際自然。我們一旦關掉敬畏的精神器官,世界就立即變成一道淺顯的計算題。隻有敬畏才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自我和世界的充實與深度,才使我們清楚,世界和我們的生活具有一種取之不盡的價值財富。敬畏感的每一步都能夠向我們顯示出新穎的、青春般的、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物。像凱勒(G.Keller)這樣的藝術家,不單在令人難忘的無數艱難困苦中一再地讓事物自己說話,讓事物不斷展現自身的新特點,而且首先讓人感到,當人(比如藝術家凱勒)心地純潔地問及事物時,它們會述說些什麽,凱勒由此給予我們一個關於世界乃至每一被描繪的事物之不可窮盡的印象——在此幾乎是獨特的印象。這與《失落的歡笑》中主人公的回答大致吻合。書中主人公在被問及其宗教信仰時對敬畏姿態作了美極了的描繪,他說:他知道一點,在世界麵前“不能表露出任何粗野”。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