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舍勒文集:世界觀與政治領袖

編者前言

字體:16+-

劉小楓

社會理論是20世紀西方學術的顯學,舍勒並非是韋伯或塗爾幹(E.Durkheim)那樣的社會理論創始人,但通過對社會理論的現象學“施魔”,舍勒開拓了現象學社會學和知識社會學,對社會理論的早期發展做出了獨到貢獻。如今,現象學社會學已成為社會理論中的重要一支,舒茨、盧曼(N.Luhmann)和貝格(Peter Berger)的社會理論均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現象學哲學方法,顯明了現象學在社會理論中的持續影響力。一般論者把舒茨視為現象學社會學的開創人,他得到過胡塞爾本人嘉許,也的確卓有成效地開拓了日常生活意識的現象學社會學的分析論域。然而,盡管把舒茨視為現象學社會學開拓者的說法頗為流行,卻是一大誤識。同樣,曼海姆通常被視為知識社會學的開拓者,實際上,曼海姆當算是舍勒的學生。[1]

在采納胡塞爾的現象學哲學提案的同時,舍勒就嚐試致力於把現象學方法與韋伯、桑巴特和特洛爾奇營構的曆史社會學結合起來——對現代市民世界觀及其倫理意識的研究,就是現象學方法與曆史社會學的成功結合。現象學哲學的主要分析論域是所謂純粹意識,將現象學原理用於分析曆史具體的倫理意識,就必須與曆史社會學結合起來。由此,舍勒的現象學自然而然發展出現象學的知識社會學理論,即憑靠現象學方法考察不同精神類型或不同文明共同體的知識觀、價值觀或世界觀。

世界觀理論最早由洪堡提出,經狄爾泰發展而一時成為學界顯學——斯賓格勒的《西方的沒落》名噪一時,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該書第二卷讓人難忘的分析憑靠的就是世界觀類型論。如我們所知,知識觀、價值觀或世界觀被馬克思統稱為所謂的“上層建築”,憑靠其曆史唯物論,馬克思建立起一套著名的意識形態理論,其核心要旨涉及政治共同體的統治和教化的支配性權力問題。然而,眾所周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論帶有強烈的革命鬥爭實踐色彩。憑靠新康德主義的形式理論,韋伯力圖剔除馬克思意識形態論的革命實踐色彩,通過考察不同文明傳統政治共同體的統治和教化的支配性知識,致力建立一套“價值中立”的關於政治支配的知識類型學。舍勒基於現象學的哲學立場介入這場意識形態論與政治社會學之間的思想較量,發展出自己的世界觀-知識社會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