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底,孫中山由日本冒險回到上海。此行目的之一,應是踐梁啟超前約,相機參與長江大舉。
早在四月間,梁就致函孫中山,勸其接受“借勤王以興民政”的策略,待其借款成功之後,“握手共入中原”,“大助內地諸豪一舉而成”。“草創既定,舉皇上為總統,兩者兼全,成事正易。”[1]孫中山因此決定赴新加坡,與宗旨相乖的康有為洽商合作事宜。值得注意的是,孫中山很可能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的勸說,同意聯合陣營采用勤王旗號。他在新加坡時表示:“不錯,我誌在驅逐滿洲人,而他支持年輕的皇帝。我希望與他磋商,為我們在共同路線上的聯合行動作出安排。”[2]
在此孫中山沒有堅持要求康有為放棄保皇,皈依革命,而是在承認雙方宗旨分歧的前提下,尋找共同路線。同時,孫中山又並非容納康的保皇主張,而是接受梁啟超、唐才常等人的借勤王以興民政。現行專製製度必須改變,實行憲政,至於具體形式,則依據形勢的變化而定。而且興中會本身不使用勤王旗號。惠州起義時,義軍借諸報端,宣稱:“發誓驅逐滿洲政府,獨立民權政體。”[3]
當聯合請求再度遭到康有為拒絕時,孫中山暫時打消了對康本人的寄望,卻依然對其他維新誌士持有信心,認為:“大概除了康黨以外,都能夠結成一體。”[4]8月中旬,梁啟超歸國參加自立軍起義,途經日本,可能與孫中山會晤過。[5]恰好這時孫中山因廣東經略受挫,處境艱難,“心中對南方之事似早已感到絕望,想親自在中央地區掀起波瀾”[6],遂決定暫停廣東行動,趕赴上海。臨行前發表談話,表示:“可設法將各派很好地聯成一體。”盡管他聲稱此行“不抱任何危險激烈的企圖,而是考慮始終采取溫和的手段和方法”[7],實際上準備自立軍大舉後相機加入或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