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二、維新派介入

字體:16+-

興漢會的緣起,與維新派也有一定關係。戊戌政變後,康梁等一批維新人士亡走東瀛。孫中山屢次主動前往拜訪,希望洽商合作事宜,均遭康有為拒絕。先此,1898年7、8月間,東亞同文會的井手三郎等人與孫中山、陳少白、宮崎寅藏、平山周、犬養毅、中西正樹、池謙讓菊、神鞭知常等頻繁往來,“商議聯合各派力量”[1],試圖利用變法維新之機,加緊對華行動。因而孫康合作也一度為日本人關注支持。無奈康有為十分頑固,擔心與反清人士交往,有損其忠臣形象,危及權力來源。早在政變前,他就因平山周是“孫文黨”而不願相見,並指責引薦的畢永年,令畢覺得“殊可笑矣”[2]。到日本後,康有為又因畢永年先訪孫中山,且不讚成保皇主張,而“頓起門戶之見,閉門不納”。雙方矛盾日趨尖銳。據說康因畢永年在某報播揚其陰謀,“益深切齒畢,欲得而甘心焉。嚐使其徒某在橫濱一帶地覓亡命,曰:‘有能刺殺畢者,以五千元酬之。’”[3]雙方可謂勢不兩立。

然而,唐才常的介入使關係複雜化。唐雖有種族意識,但對康有為十分欽佩。戊戌後,他力主起兵勤王,並希望聯合各派勢力大舉興師,遊說孫中山接受兩黨聯合進行的建議。孫表示:“倘康有為能皈依革命真理,廢棄保皇成見,不獨兩黨可以聯合救國,我更可以使各同誌奉為首領。”[4]唐才常得到這一允諾,邀梁啟超同向康有為進言。盡管後者固執己見,聯合努力一再受挫,孫中山卻未就此放棄。他一麵與唐才常訂約合作,一麵努力爭取梁啟超。而唐、梁等人在合作問題上並不以康有為的頑固立場為然,比較熱衷於聯合。1898年11月24日,楊衢雲函告謝纘泰:“我們的計劃獲得成功,和湖南的‘維新派’取得合作。”這顯然是指唐才常。同時,“由於自私和妒忌的緣故,兩黨聯合可能有困難”[5]。這裏則是指草堂係師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