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一、雙重屬性

字體:16+-

中國教育會成立於1902年春。先是,蔡元培與葉瀚、蔣智由、王季同、汪德淵、黃宗仰、王慕陶等人於4月15日商議籌組中國教育會。4月27日,由在滬同人選舉蔡元培擔任事務長(即總理),王慕陶、蔣智由、戢元丞、蒯壽樞等任幹事,陳仲謇為會計。隨即函邀江浙各地同誌赴滬,於5月4日召開成立大會。[1]入會者“或為學校師,或為編譯員,或為新聞記者,或為學生”[2],“都是海上及內地頂有名望的人,總共也聚了一百多人”[3]。新型知識分子構成該會的主體。中國教育會的出現,表明在上海這個中西交匯的新興大都市中,新知識群體已經聚合發展,形成獨立的社會力量,具有相對固定的角色地位,並要求通過自己的社團組織與活動,進一步擴大社會影響。

關於中國教育會的緣起與性質,馮自由說是因為當時“譯本教科書多不適用,非從新編訂完善,不足以改良教育。因聯絡海上有誌之士,發起中國教育會為策動機關。倡議諸子,均屬熱心民族主義之名宿,故此會不啻隱然為東南各省革命之集團”[4]。中國教育會的重要骨幹蔣維喬則極力肯定該會“表麵辦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5]。而吳稚暉又對蔣說表示否定,[6]因而仍是一樁懸案。

事實上,中國教育會的確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個秘密革命核心,他們立會的意圖,是想憑借當時最為風行的興辦教育的名義,以學校為培養革命力量的基地,展開宣傳組織活動,並不拘泥於發展教育。1904年4月3日,蔣維喬曾在一封致中國教育會諸君書中明確指出:“原設會之本意,諸君子固別有宗旨,不過借教育為表麵。”“窺諸君子之用意,蓋以中國垂危,教育之效終嫌緩不濟急,故恒持虛無共產主義為救急第一良策。”不知底細者“固抱一教育普及之念而來,一入其中,微聞其內容則駭而走耳。此所以入會者前後有百餘人,至今十不存一也。”有鑒於此,他提議:“諸君子欲達目的,則宜秘密者應另組織一秘密之部,而教育會自以普及教育為宗旨”,使“名實相符,可期發達,不致蹈前此之弊,與誘人入會無異”[7]。值得注意的是,當該會機關報《警鍾日報》將這封信刊出時,卻把其中涉及秘密宗旨的內容全部刪除。[8]可見是有意加以隱蔽,以防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