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

一、聯合共識

字體:16+-

庚子風雲際會,對戊戌後政局早已深懷不滿的趨新勢力趁機紛紛躍起。經元善的一番話,表達了他們的共同心聲:“堂堂中國政府,惑邪啟釁,無事自擾,以至宗社為墟,此上下五千年曆史所未有,逆藩權奸之肉,其足食乎。此後欲望支那自立圖存,全在國民聯群一誌,並膽同心。舍此外,無可救藥之仙丹。”[1]至此,甲午以來興起的民間救亡運動將清政府從寄望對象中剔除,以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唐才常、林圭、汪康年等人為軸心,圍繞興中會、保皇會、正氣會、自立會及中國議會,形成宗旨、淵源相互交錯的派係,在反清變政共識與政見利益分歧的交相作用下,結成既合作共事又角逐爭雄的複雜關係。

正如自立軍不是保皇會勤王的主力正軍一樣,自立會也不是保皇會的政治附庸。縱觀當時中國政局,以唐才常為代表的長江趨新勢力處於反清聯合陣營的中樞地位。唐不僅首先提出長江、珠江並舉計劃,主張大合維新各派,而且廣泛結納湘鄂江淮乃至川豫、皖、贛的維新誌士與會黨豪強,在革命與保皇兩派之外自成一大“革政”勢力。保皇會視長江為呼應偏師,唐才常則不自甘偏裨,他在政治上呼籲各派求同存異,組織上堅持聯合共舉,因而能夠獨樹一幟,贏得普遍支持。正氣會、自立會的宗旨與辦事方略,既反映出它們外受興中、保皇兩會的牽製影響,內有政見分歧的派別個人,又表達了革新誌士的普遍共識。以勤王求自立興民政,是一個能夠最大限度凝聚革新勢力的政綱。唐才常勸說“孫康兩派,亟宜犧牲小異,同力合作,如保皇或排滿名詞,皆可摒棄”[2],的確是時勢所趨,不應僅僅從革命與保皇兩極對立的是非來評價指摘,而要認真考慮其合理性與現實性,特別是促成聯合大舉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