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不當,調度乖方,使保皇會的籌備工作大都停留於口頭紙麵,這是始終籌而不舉的真正原因。然而,康有為一味虛張聲勢,自高身價,外借勤王軍威鼓動捐款,內以財源茂盛招誘群豪。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他妄稱:“內地已有兵七十餘萬,新安廿餘萬,台灣萬餘人(百戰之兵),南關萬餘,湖南廿餘萬人,長江各省卅餘萬,勤王之舉,汲汲欲行。”“所以待之者,專待餉耳。”呼籲美洲華僑捐款“千數百萬”[1]。梁啟超對其“常作大言”,吹噓“在外得金幾何,擁兵幾何”的做法極為不滿,認為“徒使人見輕耳”,勸以“權術不可不用,然不可多用也”[2]。
但梁啟超自己也不能潔身自好,他讓澳門總局多致函各埠,“於籌款聚眾兩事,不妨稍鋪張揚厲也”[3]。此風相沿成習,同門之間照樣浮誇謊報。如康有為以“介、閑、勉合成一軍”,應對梁啟超關於粵事的詢問,而當時徐勤尚未返港,陳士廉則滯留北京,“其所謂軍者,必仍是識想所構造而已”,“實未有人也”[4]。後來徐勤三次就粵事答複梁啟超,都說:“百事俱備,隻欠東風。”梁直言不諱地批道:“弟竊疑其誇也。”“今東風固欠,而百事之未備者亦正多也。”從康有為的兩次複函看,廣東方麵連最起碼的購械運貨之事“尚全無布置”[5],的確“去事尚遠”[6]。
虛張聲勢的結果,雖得進款聚人之利,也令廣大華僑的期望值與江湖豪強的貪欲心同步增長,大大超過保皇會的負荷力。華僑以捐款將個人利害與祖國安危相聯係,“其數雖微,然其望則厚”,視勤王成敗為民族存亡的關鍵。這種“捐錢則不能多,責望則極其大”[7]的局麵,令保皇會勢成騎虎。梁啟超擔憂:“今海外之人,皆以此大事望我輩,信我輩之必成,而豈知按其實際,曾無一毫把握,將來何以謝天下哉?”“我若做事不成,猶有詞以謝彼。我若無事可做,更何麵目複見江東父老乎?”[8]5月以前,華僑對勤王運動進展遲緩已有怨言,保皇會解釋道:“今所以遲遲未發手者,以籌款、選將二者皆極要,而款未甚備,將未得人,故將有所待也。”[9]趁機要求華僑羅致人才,募集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