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四、人工免疫

字體:16+-

(一)清代人工免疫概論

免疫是指人體在患病過程中對疾病形成的抗感染能力,人工免疫也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人體不需罹患某一疾病就能獲得對該疾病的抵抗力。現代的人工免疫法基本就是預防接種法。一般來說,這一做法源起於18世紀末的歐洲。不過在中國古代,在“以毒攻毒”理念的指導下,也有一些重要免疫史跡,特別是16世紀以來出現並不斷取得發展的人痘術,更是給中國古代預防醫學史寫下了極為光彩的一筆。[156]

關於人痘術的發明,清代廣泛流傳著宋代峨眉山人為太平宰相王旦之子接種的傳說,不過經過範行準的細密考證,基本可以確定種痘始於明隆慶年間,即16世紀中後期。[157]對於人痘術的發明和發展以及嘉慶年間西洋牛痘術的傳入和傳播等情況,目前的學術界已有相當多的論述,綜合已有的研究,可概略地表述如下:

種痘術最初於16世紀中葉出現在皖南和江西的弋陽等地,大約在清初傳入江南,之後又逐漸流布大江南北,不過南方的普及程度遠高於北方,種痘技藝也較北方精良。當時的種痘之法,根據欽定的《醫宗金鑒》總結,主要有四種:第一,痘衣法,將痘瘡患者的衣服給需要接種的人穿,以引起感染。第二,痘漿法,用棉花蘸上痘瘡的漿液,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第三,旱苗法,將收集的痘痂陰幹研成細末,用細管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第四,水苗法,用棉花蘸上水調的痘痂細末後,塞入被接種者的鼻孔。對這幾種方法,《醫宗金鑒》評論道:“然即四者而較之,水苗為上,旱苗次之,痘衣多不應驗,痘漿太涉殘忍。故古法獨用水苗,蓋取其和平穩當也。近世始用旱苗,法雖捷徑,微覺迅烈。若痘衣、痘漿之說,則斷不可從。夫水苗之所以善者,以其勢甚和平,不疾不徐,漸次而人,接種之後,小兒無受傷之處,胎毒有斯發之機,百發百中,捷於影響,盡善盡美,可法可傳,為種痘之最優者。其次則旱苗雖烈,猶與水苗之法相近,兒體壯盛,猶或可施。”[158]到了18世紀晚期,江南的人痘種法又發展出所謂的“湖州派”和“鬆江派”,前者選取出痘過程較為順利的病人之痘痂為苗,後者則利用經貯存、藥力提煉、傳種多次的“熟苗”,兩者相較,湖州派的方法危險性較大,人工感染後常出現病情嚴重的情況,所以漸為鬆江派所取代。而且對於選苗,人們逐漸認識到:“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選練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如能連續接種7次,則成為“熟苗”[159],使用起來較為安全可靠。表明當時的種痘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人痘在紳宦之家已有相當高的普及率,據日本平澤元愷在《瓊浦紀行》中的說法,已到達“十之八九”[160],民間也有相當的普及,不過主要限於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