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地區人們的社會生活習俗必然受到該地區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和製約,不過,它一旦形成,則又會單獨發揮作用。現代的醫學和傳染病學著作,一般都把社會習俗視為某地疾疫分布的因素之一。[38]
(一)用水及相關習俗
習俗對瘟疫的影響是多方麵的,對清代江南來說,首先是用水及相關習俗。上文已經談到,江南溫暖濕潤、水網密布的環境特別有利於清代江南有關腸道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實際上,不僅如此,江南長期以來形成的一些生活習慣,更使水在傳播疫病時意義重大。這些生活習慣包括廁所簡陋、在河水中洗涮馬桶甚至傾倒糞便和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等。
這方麵的情況,當時的記載較少,不過從當今江南農村的狀況和此前的一些記載中可見一斑。共和國成立之初,出身廣東的張國高來到江南的城鄉後,便對這裏有利於疫病傳播的環境頗感驚詫,其中對廁所之簡陋就印象尤其深刻,他說:
我到鄉間,生活上感覺最不習慣的要算大便這件事了……無論鄉間或鎮上,可以說沒有一處的廁所不是很簡陋與齷齪的,破篷爛席就當牆圍繞,一個不大的糞缸不是滿滿的,便是屎尿**漾,坐在裝在糞缸前麵的木架或蹲在兩條濕滑的薄板上大便的時候,總得要提心吊膽!晴天的時候,已然如此,遇到雨天,更覺難堪![39]
這一點,從蘇州人流傳已久的“五步一池(糞池),十步一樓(廁所人稱一步樓)”的說法亦可得到印證。而且這些廁所不少就建在河邊,“由於平時不斷地滲漏,已將水源汙染,假如遇到河水漲升,滿缸的糞便就全部流入河中了”[40]。人的糞便一直是中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的肥料來源,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隨著農業和桑、棉等經濟作物種植業的擴展,對肥料的需求急劇增長,糞的身價也日趨高漲,甚至出現了“糞便即金錢”的說法。[41]所以,農民肯定不會輕易將糞便倒入河中,而城裏之糞便也都有專人收集並運到鄉下出售。在清代,這已成了專門的產業——壅業,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一份《肥壅業商人的稟呈》透露,壅業商人各有專門劃定的收集糞便的地段,這些“祖遺糞段,世代相傳,自國初迄今,相安無異”[42]。說明這種狀況清初已然。嘉慶時,昭文的吳熊光在與皇上談話時也說:“(蘇州)城中河道逼仄,糞船擁擠,何足言風景?”[43]這裏所說的糞船,顯然就是壅業商人的運糞船。糞船在河中來回穿梭,船身搖晃,自然難保糞便不潑漏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