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修訂版)

一、鬼神司疫

字體:16+-

瘟疫來無蹤,去無影,有嚴重的傳染性和巨大的殺傷力,對古代社會的人來說,無疑既神秘又可怕。因此,將瘟疫與鬼神相聯係,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早在漢代,我國就有了疫鬼的說法,並在歲末舉行“儺禮”,以驅逐疫鬼。到了明代,許多瘟鬼開始轉化為瘟神。[2]這些信仰和認識在清代江南也是廣為存在的,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瘟疫的出現乃是鬼神作祟的結果,而且,就是士人乃至醫家,往往也不能擺脫這一觀念的影響。視鬼神為瘟疫病原這一觀念,最集中地體現在“大疫流行,必有鬼神司之”這樣一種說法中。在清代的文獻中,常能見到鬼神司掌行疫冊的記載,其中有一則有關關帝的故事在清代流傳甚廣:

江北有五人南渡,其舟子素奉關帝甚虔,夢帝諭雲:明晚有五人過江,莫渡之,我今書三字於汝手心,若必欲渡,等彼下船時,付之一覽。舟子如其言,將手中三字撚緊。向晚果有五人趁船,舟子隨將手放開一照,五人忽不見,遺竹箱一,啟視,盡往江南行疫冊籍,舟子至吳下,傳寫其手中三字:、、,識者知是符讖。凡黏三字於門者,皆不染瘟疫。[3]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在當時大眾的信念中,瘟疫全然是由鬼神控製的,瘟疫流行的範圍、禍及人員均早已由鬼神事先圈定。這些鬼神一般被稱為瘟鬼或瘟神,在民間傳說中,很早就認為瘟神或瘟鬼有五個,所以一般都稱五瘟神、五方瘟神、五瘟使者等。明清時,通行於南方的五通神也具備了瘟神的功能,比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嘉興、秀水兩縣,疫症盛行,哄傳五聖作祟,日日做戲宴待,酌獻者每日數十家”[4]。當時,江蘇巡撫湯斌剛剛奏毀蘇州上方山五聖神像,當時傳聞中說,“上方山五聖趕在嘉興府南鰻魚堰地方,在一石橋下堍”[5]。眾所周知,上方山的五聖神又稱五通神,在當時,“五聖、五顯、五通,名雖異而實則同”[6]。在瘟神信仰中,五瘟、五通、五聖等,屬於五帝係列,可能是天庭之瘟部正神,司掌時疫。[7]不過,在當時的信仰中,瘟神也不是統一的為五瘟或五聖,在有些記載中,瘟神似乎又像是神仙世界的一個王。比如,常州徐昆國記錄了他在康熙年間的一則“親身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