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進入20世紀,中國人的國民意識逐漸覺醒,身體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符合衛生的強健身體意味著國家富強的希望,“總而言之,人民者國家之基礎也。身體者又人生之基礎也。身體強則人民強,人民強而國家自無有不強”[99]。在近代北京城市中,民族國家話語推動衛生知識成為一種評判和形塑身體的新標準,逐漸在許多民眾的身體上打下烙印。
衛生知識批判中國傳統的身體審美觀,否定不良的生活習慣,引發了改造民眾身體及身體觀念的社會運動。不衛生的身體被批判、隔離,甚至被消滅,傳統的身體觀念由此被打破,社會對疾病身體的容忍度降低。為了摒除不衛生的身體,確立衛生身體的規範,采取了身體檢查的方式進行證明和選擇,這項工作在學生、工人、婦嬰等社會群體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開展。在反複檢驗和不斷證明的過程中,衛生的標準得到一再確認和強調,加大了衛生知識對民眾身體的影響力度。
衛生知識是界定身體正常和健康與否的標準,具有破和立的兩重力量。身體被劃分為衛生與否的對立兩方。衛生運用否定的力量,批判傳統的身體,驅逐病弱的身體,甚至要求徹底消滅感染的身體,這個摧枯拉朽的過程為造就新的身體奠定了基礎。衛生推動了身體的再生產,確保健康的身體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接受,從而推動了國民身體素質的切實提高。
[1] [英]喬安妮·恩特維斯特爾:《時髦的身體》,11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2] 俞鳳賓:《論公眾衛生之必要及其範圍》,載《東方雜誌》,1915(3),11頁。
[3] 《全國體育會議第三日》,載《申報》,1932-08-19。
[4] 王德照:《中國女子的束胸》,載《生活周刊》,1934(3),470頁。
[5] 聶紹經:《體育的社會觀》,載《學生雜誌》,1923(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