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覺世之道:王陽明良知學的形成

附錄二:王陽明《年譜》與從祀孔廟之研究[1]

字體:16+-

一、前言

自從唐代設立“從祀孔廟”製度以來,天下學子士大夫們莫不以身後能入祀孔廟為榮,這對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之發揚起了重要的作用。[2]舉例來說,清乾隆十九年(1754),士人李祖惠在為徐世霖(字璘如)遺像作讚時,說到徐氏少時有誌於學的關鍵,他說:

公賦資粹美,年六歲隨父浩庵公之慶元司訓任。曆兩廡,見本縣陽明王氏配聖廟,即有誌性學。[3]

本段敘述乍看之下,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小孩子跟隨父親至外地任官時,看見陪祀孔廟中的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封新建伯,諡號文成,1472—1529),因而有誌於心性之學。但深入理解徐世霖的背景後,則有另一番不同的解讀。首先是徐世霖之所以獨獨因孔廟中的王陽明而興起其誌,主要原因是他的先祖輩徐珊(字汝佩,號三溪)[4]、徐漢(字肅夫,號笑亭)[5]與徐天澤(字伯雨,1482—1527)等都曾師從陽明,而他在外地見到同鄉人能夠奉祀於孔廟,恐是興起顏淵所說“有為者亦若是”的心情吧!其次是“從祀孔廟”的尊榮,對士人學子而言,仍然是終生企望的目標,哪怕是年僅六歲剛上庠序的童生。假使說徐世霖想要一探陽明能從祀孔廟的原因,勢必得先了解陽明的生平事跡與思想內容,而此時最簡單與最容易得到的權威資料,必定是記載有關孔廟內所有人事物的《闕裏誌》(此書曆代一直有增修),書內皆記有曆來入祀之人的傳記[6]。熟悉陽明生平研究的人,一眼即能看出收在《闕裏誌》內陽明的傳記,其內容的敘述脈絡皆原本自《王文成公全書》內的《年譜》。不僅如此,在地方誌中(尤其是清代官方所修撰的),隻要有記載陽明的傳記,其內容也大都沿襲自全書本《年譜》。可以說後世士人學子對陽明的理解,完全籠罩在單一的說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