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人

約翰·海因裏希·康德 致伊曼努爾·康德

字體:16+-

導言

為了恰當地感受下麵這封信中的思想,我們不僅必須牢記波羅的海地區一個牧師家庭的赤貧——這個家庭的收入隻比其債務多一點點,還有著四個孩子;而且必須牢記這封信寄往何處: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1]在護城河邊的家。在那裏,沒有人找到過“貼著牆紙或者被粉刷得很美麗的房間、油畫藏品、銅版畫、豐富的家用器具、豪華的或者稍微有點價值的家具——甚至連一間對一些人而言隻不過是一件家具而已的圖書室都沒有;此外,在此也不用考慮費用昂貴的娛樂旅行、驅車遊玩以及之後幾年任何形式的消遣等等”。當人們走進屋子時,“一種安寧的寂靜就這樣籠罩著。……當人們走上樓梯……經過左側一間十分簡樸、毫無裝飾、部分被煙熏黑了的前廳後進入一間大一點的房間,雖然它意味著最好的房間,但沒有展現任何豪華之處。一張沙發,幾把套著平紋亞麻布的椅子,一口擺放著一些瓷器的玻璃櫃,一張放著他的銀幣和攢起來的金幣、包括一支溫度計和一個蝸形腿台桌的辦公桌……這就是所有的家具,它們擋住了一部分的白色牆壁。就這樣人們穿過一扇簡陋的門進入到同樣簡陋的無憂宮(Sanssouci)[2],敲門後伴隨著一聲愉悅的‘請進!’被邀請入內。”這也許就是那位將這封信帶去柯尼斯堡的年輕大學生曾經曆的。毫無疑問,這裏充滿了真正的人性。跟所有盡善盡美之物一樣,這同時也意味著這類完美表現的事物被賦予的一些條件與界限。人性的條件與界限?當然,看起來,它們被我們同樣清楚地望見,就像另一方麵,它們把中世紀的生存狀況(Daseinsst?nde)襯托得分外鮮明一樣。如果說中世紀將人類置於宇宙的中心,那麽現在宇宙對我們而言,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上,都是成問題的。憑借新的研究手段和新的知識,它已經由內而外被炸得粉碎,它與自然界中無數的要素、無數的規律性緊密相連,從中我們的形象也同樣處於最徹底的轉變中。現在我們回顧啟蒙運動,對其而言,自然規律並沒有一處與自然界中一種可理解的秩序相矛盾。啟蒙運動從規章製度的意義上理解這一秩序,它讓臣民們依次列隊進入箱子、讓科學進入格層、讓個人家當進入小盒,但是,為了憑借理智天賦將人類從萬物中單獨凸顯出來,它把人類視為智人(homo sapiens)置於其中。如此這般就是人性施展其巨大功能的狹隘偏頗之處,沒有它,人性注定要縮減。倘若這種稀少且受限的存在與真正的人性之間的彼此依賴在哪個地方都不比在康德(這一位標記了學校教員與平民保民官[3]之間不偏不倚的中心位置)那裏顯露得更為明確的話,那麽弟弟的這封信表明,那些在這位哲人的著述中轉變為思想意識的生活體驗,如何深深地紮根於大眾之中。[4]總之,在談論人性的時候,不應忘記這間啟蒙運動將其光明投射其中的中產階級房間的狹小。與此同時,那些康德與其兄弟姐妹的關係所依據的、更為深刻的社會條件,同樣展現了出來——他給予他們的關懷照料,尤其是他這種不可思議的坦誠,憑此他讓人知曉了他作為遺贈人的打算和在他生前就給予他們的其他幫助,以至於他沒有讓任何一位他的兄弟姐妹“和他們的為數眾多的孩子——其中的一部分已經又有了孩子——受貧困之苦”[5]。而且,康德還補充說,他將會繼續下去,直至他離開這個世界,那麽希望那時還有一些但願並非微不足道的東西將會留給他的親屬和兄弟姐妹。這就可以理解,侄子和侄女——就像在這封信中——之後也與尊敬的伯父“在紙上……緊緊依偎”。雖然他們的父親已經於1800年先於這位哲人去世,但是康德將原本準備贈予他弟弟的遺產留給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