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從回溯曆史的角度看,下麵這封信比一個死訊包含更多內容,即使這是震驚全德之黑格爾的謝世。這封信是一個對黑格爾棺架的效忠誓言,這個誓言的後果那些發誓的人當時還沒有預料到。在這封信中顯得如此聯係緊密的施特勞斯(Strauss)[1]與梅克林(M?rklin)[2],屬於布勞博伊倫修道院附屬學校的同一屆學生,在那裏他們互相結下了友誼,雖然是在所謂“天才畢業班”(Geniepromotion)中。人們至少這樣稱呼這一屆稍後在圖賓根教會學校就讀的學生。施特勞斯和梅克林於1925年作為神學院的學生升學進入了那裏。但是今天,在幫助這個群體獲得這個響亮名聲的其餘人物中,隻有弗裏德裏希·提奧多·菲舍爾[3]還有聲譽。在收信人早逝後——他於1848年去世[4],享年42歲——施特勞斯於獻給他的出色且從容的傳記中,把這所著名教會學校的景色描寫得風姿綽約。這所學校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曆了那麽多建築上的變化,以至於它沒有了修道院的樣子,甚至幾乎不再有一個古老的麵貌。隨著建築物的正麵轉而朝南——那裏陽光充足且通風透氣,有可以令人陶醉地眺望施瓦本山脈(Schw?bische Alp)上深藍色圍牆的更高樓層,那個山脈作為背景聳立著,高過作為前景戲劇化地向一邊避讓的斯坦拉赫穀(Steinlachtal)——整棟大樓,除了兩個報告廳和一個餐廳外,以這種方式——即與在布勞博伊倫類似的,總是在兩間學生的學習房之間坐落著一間指導教師的小房間——被分隔成適合每6至10人一間的學習—住宿室。”[5]盡管後來,施特勞斯為了尋求與當時來自柏林的、引起全德關心的思想進行直接討論而離開了這所教會學校,但是這兩位友人在1833年又作為指導教師重新在這所學校團聚了。兩年後,《耶穌傳》(Das Leben Jesu)出版了。不但對其作者施特勞斯,而且對梅克林而言,這本書變成了長期持續戰鬥之源泉,在這些戰鬥中形成了青年黑格爾派神學。對這兩人來說,黑格爾學研究的起點是《現象學》[6]。“黑格爾,這位從前與梅克林的父親同一時期進入圖賓根教會學校的人士,在他施瓦本的家鄉長期隻是得到微不足道的重視。這時,在梅克林之子及其朋友圈中突然產生了一小群他的熱情追隨者。隻是在神學之事上,他們體係中的結論延伸得比這位大師本人大膽得多。”在《耶穌傳》中,這些結論導致了《新約》之超自然主義詮釋與理性詮釋的融合,如此——用施特勞斯的話來說——“一種理念作為謂項的主體——教會將這些謂項賦予耶穌基督——取代個體被確立起來,但是是一種真實的、而非康德式虛幻的理念。假定在一個個體、一個聖人身上,那些被教會歸功於耶穌基督的個性與功能自相矛盾,那麽在物種的理念上它們互相一致”。這就是黑格爾學派的視角,雖然它們在1831年靜靜地處於萌芽狀態,也沒有那麽提升一場葬禮之傳統的振奮效果。當時,這位即將誕生的《耶穌傳》的作者不是唯一一個在那場葬禮上感受到不和諧之音的人,在這種聲音中,一種顛覆性的、未曾預料到的永生即將來臨。同為黑格爾派的J.E.埃德曼非常調解性地寫道:“一個人們剛剛還看到他氣色健康且生機勃勃的人被奪走了生命,對此的恐懼應該被視為在他墓前說的一些話的申辯理由。他太偉大了,以至於他支撐著的那些小家夥不禁表現得失去自製與鎮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