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德意誌人

導言

字體:16+-

在早期浪漫主義中,不僅僅存在一個思維關係上的密集網絡,而且結成了一個從自然科學家到詩人的私人關係上的密集網絡。溫迪施曼[1]、裏特爾[2]和恩內莫澤爾[3]等互有聯係的傑出人物與布朗式刺激理論[4]、催眠術[5]和克拉尼式聲音圖案[6]等互有聯係的想法,連續不斷地保持著雙方隊伍中對自然哲學的興趣。但是這個百年越是向後推移,這種關係就越是鬆散,直至最終在晚期浪漫主義李比希和普拉滕的友誼中找到最奇特的、最緊張的表現。表明這一友誼之特征、使其完全與更早期之類似聯係相區別的,是其專有性,通過它,這一友誼——與其他所有關係相脫離——僅對準這兩位夥伴:一位是十九歲的化學係學生,另一位是年長九歲、同在埃爾蘭根大學致力於他對東方學之興趣的人。可是,共同的求學時間很短。1822年春——這一年讓他們兩人互相結識——李比希不得不為了躲避對民眾領袖的迫害前往巴黎以策安全。[7]這就是一場書信往來的開始,這場通信脆弱地憑借三個支柱——即他們一同度過的三個月——搖擺而顫抖著克服接下來幾年的深淵。普拉滕作為通信人曾是十分難以相處的:看起來,當致友人的十四行詩和阿拉伯抒情詩偶爾中斷這場書信往來時,普拉滕在某種程度上用不停地譴責、詆毀和威脅來掩蓋和換取它們。因此這位友好的年幼者的迎合就更為動人,他如此深入地進入到了普拉滕的世界裏,預言他作為自然科學研究者(倘若他決定從事這一職業的話)會有一個比歌德更偉大的未來,或者像下麵這封信那樣,用阿拉伯文在他的信上落款來令普拉滕高興。這封信寫於李比希的生命發生決定性轉折前的兩個月,他本人在其著《應用於農學和生理學的化學》的題詞中回憶了這一轉折。在獻給亞曆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8]的這篇題詞中他這樣寫道:“1823年7月28日的會議之末,當我正在忙於把儀器打包時,一群學會成員中的一位男子接近我並與我攀談。帶著最和藹可親的友好,他想要從我這裏獲悉我研究的對象和所有我的工作與計劃。由於沒有經驗和害羞,我不敢問是誰對我表示了善意,我們就分別了。這次談話是我未來的基石,我獲得了對我的科學目標而言最強大和最慈愛的朋友與恩人。”[9]李比希繼續忠於那些歲月,那時兩位偉大的德國人能夠在一個法國學會的房間裏互相締結友誼,尤其是在1870年,當時他在巴伐利亞科學院的一次演講中反對沙文主義。[10]就是這樣,他在早年和晚年都代表著那樣一代學者,在他們身上哲理與詩意都尚未從眼界中消失殆盡,即使——就像在下麵這封信中那樣——這兩者大多隻是在薄霧背後招手示意,如幽靈般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