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巴黎劊子手

後記

字體:16+-

1847年3月18日,亨利-克萊芒·桑鬆被解職。他果然把斷頭台抵押出去了。他的妻子離他而去,他沉迷於酒精和年輕的舞女之中,最後在1889年去世,終年八十九歲。

1925年,位於倫敦的杜莎夫人博物館毀於一場大火,三年後重新開張,1940年遭遇德國轟炸後被夷為平地,可偏偏阿道夫·希特勒的半身塑像意外地安然無恙。

夏爾-亨利·桑鬆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寫下了日記。他的創作風格客觀冷靜、不動聲色,即便今天讀到他的文字也仍然令我們不寒而栗。有證據表明,他的孫子亨利-克萊芒·桑鬆將那些筆記賣給了記者歐勒布樂茲,後者受年輕的印刷廠老板迪普雷委托尋找暢銷書素材。迪普雷是一位先知式天才:他革新了印刷工藝和出版業,想用一本全法國的暢銷書為他的印刷廠做廣告。也有證據表明,青年巴爾紮克認識亨利-克萊芒·桑鬆本人,並和他有過交流,他曾經作為槍手創作過《桑鬆回憶錄》的一部分,為此不惜從自己的《人間喜劇》原稿中,其中包括從《1793年的一次彌撒》和《政治和軍隊生活場景》中剽竊了部分內容。也許巴爾紮克用這個王朝的“詛咒”杜撰了漂亮的神話。他是小說家,因而相應地對那些史實進行了添油加醋式的修飾潤筆,而且還要滿足劇情的需要。

本書中,丹曼莉的人物是個例外,她的名字並沒有流傳下來,而所有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均在曆史上有過記載,部分引用了刊登在報紙上或者由時代目擊者以書信和日記記錄下來的原始資料。

法國大革命是歐洲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大事件。它受到美國獨立戰爭(1775—1783)的鼓舞,成為西方民主的開路先鋒。啟蒙和人權是其最偉大的成果。然而,從同時代的角度看,它不隻是給法國人帶來了公民的自由權,而且也帶來了暫時性(1793—1794)的恐怖統治和大屠殺。直至大革命的第三階段和最後階段(1795—1799),當國內外敵人不再倒轉時代的車輪,平靜才得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