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學前教育史

第一節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學前教育理論

字體:16+-

一、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產生背景及代表人物

20世紀初,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麵潛力來提高生產效率。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預測和控製行為的觀點迎合了當時經濟發展的需求。與此同時,哲學上認定人具有機械屬性的機械唯物主義思潮,以及以經驗事實作為勾銷主客觀界限的新實在論盛行,行為主義於20世紀初在美國產生了。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是華生,而後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納。

二、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基本觀點

行為主義將行為與意識完全對立,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應該研究行為。行為主義的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堅持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強調物質及機械運動的決定性作用,隻承認自然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客觀規律性,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偶然性。

第二,提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係。行為主義者認為,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別隻是在一些分工上的差異。

第三,倡導客觀的實驗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反對內省法,主張采用客觀的方法。行為主義倡導的客觀方法有四種,即不借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借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口頭報告法、條件反射法、測驗法。

第四,強調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行為主義學派認為,對行為的研究包括刺激(S)與反應(R)兩個方麵。刺激指外界環境和身體內部的變化,如光、聲音、饑、渴等。反應指有機體所做的任何外部動作(外部反應)和腺體分泌(內部反應)。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就是要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係。學習就是要建立刺激(S)與反應(R)的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