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盧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思想對世界近現代教育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一、生平活動與著作
盧梭出生於瑞士日內瓦,父親是個鍾表匠。盧梭出生後不久,母親逝世,盧梭由父親撫育。10歲時,他的父親為當局所不容而逃離瑞士,從此,盧梭開始了不穩定的生活。他唯一一次受正規教育是在波塞學習了兩三年拉丁文、數學和繪畫。13歲時盧梭就開始自謀生計。他當過學徒、雜役,為人抄寫過樂譜,做過家庭教師。寄人籬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長期漂泊不定的貧困生活,萌生了盧梭對於“殘暴和不正義”的反抗意識。
1742年,盧梭來到巴黎,不久他結識了伏爾泰、狄德羅、達蘭貝爾、孔狄亞克等學識淵博者和思想家,並參加了《百科全書》的撰寫工作。1749年,法國第戎學院懸賞征文。盧梭的文章《論科學和藝術的複興是否有助於敦風化俗》被選為首獎,並由此博得聲譽。文章論述了科學與藝術隻是為少數人所享有,因而助長了貴族的驕奢和對弱者的掠奪,敗壞了社會風氣,並給人民帶來了災難。1753年,盧梭又發表了第二篇應征文章《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在這篇文章裏,他明確指出私有財產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也表達了建立新社會的願望,孕育了教育“回歸自然”的思想。
1762年,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出版。在這部不朽的社會名著中,他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民主主義政治思想。同年,長篇教育哲理小說《愛彌兒》問世。盧梭在這部構思20年,撰寫3年,精思熟慮的傑作中,對當時法國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別是教育進行了猛烈抨擊。他對摧殘兒童身心的封建主義教育,疾之如仇,無情地揭露了其壓抑兒童個性的種種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並提出培養真正符合社會需要的新人的構想,描繪了一幅培養新人的藍圖。這部討伐傳統教育的長篇檄文,剛一發表,就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法國政府下令逮捕盧梭,焚毀《愛彌兒》。盧梭被迫逃到瑞士、普魯士及英國等歐洲各地。1770年,盧梭返回法國,避居於巴黎市郊。之後,他又完成了自傳性著作——《懺悔錄》。1778年,盧梭因患大腦浮腫在巴黎近郊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