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歐從此進入了封建社會。公元5世紀末至14世紀文藝複興之前的這段曆史被稱為中世紀。西歐中世紀是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之上,由文明程度很低的外來“蠻族”建立起來的。由於戰爭的破壞、占領者文化的落後及其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遺產的排斥,西歐的文化大幅度下降,宗教和僧侶壟斷了政治、經濟和文化。同時,西歐的封建貴族和教會內部逐漸形成了一個嚴格的等級結構。在上述背景下,中世紀的西歐教育烙上了濃厚的宗教性和明顯的等級性。學前教育也是如此。
一、中世紀的兒童觀
(一)原罪論的兒童觀
中世紀,基督教會的宗教成為維護歐洲封建社會形態的精神支柱。教會在思想意識上大力提倡原罪說及禁欲主義等。為了讓人們相信原罪說、禁欲主義的荒唐說教,為了使上帝的神話成為人們的信仰,基督教鼓吹兒童是帶有“原罪”來到人世的,故生來性惡,人人必須曆經苦難生活的磨難,不斷贖罪,才能淨化靈魂。為得到未來天堂的幸福,人人應當聽從教會的訓誡,常年敬畏上帝,實行禁欲。在中世紀教會興辦孤兒院,收留棄嬰的原因之一就是幫助兒童贖罪。
以性惡論及禁欲主義為依據,教會對崇尚和諧發展的雅典文化教育,持敵視態度。教會學校中,宗教居於所有學科之上,兒童從小就要盲信、盲從聖書和教師的權威,不允許有任何自主性和獨立意識的流露。教會要求摧殘肉體以使靈魂得救,聲稱“不可不管教孩童,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應當從幼年起就抑製兒童嬉笑歡鬧、遊戲娛樂的願望,並采取嚴厲措施來製止這類表現。兒童活潑燦爛的童年被扼殺,戒尺、棍棒成了中世紀學校不可缺少的工具。對兒童的約束與懲戒就成了中世紀學前教育的重要特征。在教育中體罰盛行,體育完全被取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