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和教育活動
張宗麟(1899—1976年),浙江紹興人。1921年秋,考入南京高等師範教育科,師從陶行知、陳鶴琴等著名教育家。1925年畢業後,協助陳鶴琴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成為中國第一個男性幼兒教師。1927年,至曉莊協助陶行知培養鄉村教師,先後兼任曉莊第二院(幼稚師範)指導員、曉莊教導主任。1931年,他到福建集美幼稚師範任教員,次年兼任集美鄉村師範校長。後曆任桂林師專教師、重慶教育學院教務長、湖北教育學院教育係主任等職。1937年,張宗麟以國難教育社代表的身份參加宋慶齡等人發起的營救“七君子”活動,為國難教育社主編抗戰課本。
1942年,張宗麟前往新四軍淮南根據地,任江淮大學秘書長。1943年8月,他來到延安。在邊區,張宗麟曾任延安大學教育係副主任、北方大學文教學院院長、華北大學教研室主任。北京解放後,張宗麟任北京軍管會教育接管部副部長,後任高等教育委員會秘書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高等教育部計劃財務司副司長、司長等職。1976年在上海逝世。張宗麟有關學前教育的主要著作已收入《張宗麟幼兒教育論集》。
二、論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關於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張宗麟在《幼稚教育概論》中指出:“各種兒童教育之發達,以幼稚教育為最遲,各種教育之收效,以幼稚教育為最難;髫齡稚子,能力薄弱,充其量而為之,不足當成人之一睞;於是社會上對於各種教育之輕視,亦以幼稚教育為最甚。然而靜心默思,幼稚教育之重要,實為驚人”。[62]他認為,幼稚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是由兒童對人生、對社會和國家的重要性決定的。幼稚兒童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表現在“在生理上,此時期兒童最易蹈危險,正如初放之芽,最易被蟲蝕;在心理上則所有影響最深,幾乎一生不消”。因此,如果沒有對兒童進行良好的教育,將影響其一生。幼稚教育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性表現在,無論是為國效勞之壯年國民或為國家敗類之壯年國民,“問如此效果發源何處?莫不如童年時造成之”。他指出:“據人口調查,兒童自三歲至六歲死亡率最大……倘能有良好之保護與教育,使嬰兒皆長為成人,更能各現其個性,則國家社會之進步,必速於今日”。同時,他又指出,“吾人愛國熱忱,發於理智者少,而發於情感者多。然而永久的情感,非一時所能造成,必日浸月漸,然後根深蒂固,虔心不改。吾人倘以國民為必須愛國者,必須為社會服務者,則其教育當自最初級之教育開始,此教育為何?即幼稚教育也”。由此可見,不論從兒童個人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國家、社會利益的角度,他都認為幼稚教育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