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鄰裏效應
在鎮壓太平軍的行營中,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後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他說不下去了。曾國藩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來,插話道:“曾帥是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齊拍手。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而去。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秀才),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聽完後就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就派這位後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一分鍾袖珍故事:財富講義 》
含英咀華
故事中的這位“後生”,一語道破曾國藩的“仁德”之心,從而贏得曾國藩的好感。不久之後便受到提攜,從一個管抄寫的小生一步走到了揚州鹽運使的位置。
在社會心理領域,存在著一種“鄰裏效應”。所謂鄰裏效應,是指他人的行為或特征對個體決策的影響,且這種影響因為“鄰裏”的特殊親近心理而趨向於從眾選擇。文中的小生便是因為一句“曾帥是仁德”,迎合了曾國藩的心理,他們之間產生了“鄰裏效應”,所以曾國藩才會提拔他。
鄰裏效益產生的前提是讓對方感受到認同感。認同感,是指人對自我、他人及周圍環境有用或有價值的判斷和評估。人無論怎樣都需要被肯定,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每個人都在追尋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往往是因為誌趣、意向、愛好和觀念的相似而產生的。獲得了彼此認同的人,往往對待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較為相似,所以他們之間易於溝通並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