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楊岩版)

任務二 職業生涯規劃理論

字體:16+-

在20世紀初美國興起職業輔導運動以來,職業生涯輔導建立起了一係列理論模型,為個人作出有關職業和生活的正確決定提供了支持。各種理論試圖通過不同的途徑來揭示個人在社會角色和生涯方麵的問題。在這裏,主要介紹對我們的探索和實踐具有較大影響的五個理論。

一、職業選擇理論

職業人常常需要對職業做出選擇,也就是人與職業的匹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帕森斯的“職業——人”匹配理論、佛隆的擇業動機理論和霍蘭德的人業互擇理論。下麵就介紹這三種理論的要點。

(一)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

特質因素論是最早的職業指導理論,也是用於職業選擇與職業指導的經典性理論,1909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選擇一個職業》中提出了人與職業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焦點的觀點。這一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個人和職業都有穩定的特征,而適當的職業選擇就是要在這二者之間進行匹配。帕森斯明確闡述了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①特質,即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態度、能力、興趣、智謀、局限和其他特征;②因素,即應清楚地了解職業選擇成功的條件、所需知識和在不同職業工作崗位上所占有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前途;③上述兩者的平衡。

根據這個理論,帕森斯提出了“職業選擇中的三大原則”:

原則一:了解自我。即對自我進行探索,包括了解個人的興趣、能力、資源、優勢、劣勢等。

原則二:了解工作。了解職業的能力素質要求、知識經驗、工作環境、薪酬、晉升機會及發展前途等。

原則三:匹配。將上述兩類資料進行綜合並找出與個人特質匹配的職業。帕森斯認為個人選擇職業的關鍵就在於個人的特質要與特定職業的要求相匹配,隻有這樣,個人才能更加適應職業,並使個人和用人單位同時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