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在進入正式觀察之前,應做必要的預備性觀察。預備性觀察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一是選擇和確定觀察的內容和考慮適用的方法。例如,要研究幼兒的任性行為,應預先通過預備性觀察,了解幼兒有關任性的行為表現,弄清該行為易於發生在什麽場景,確認觀察研究的對象即任性的行為類型和項目,確定操作定義和觀測指標等,並將其修訂完善。在預備性觀察的基礎上製訂觀察計劃。
二是預先考察和了解觀察的現場及環境,同時通過預備性觀察,使觀察者適應環境場景和要求,並熟悉觀察對象,消除其反應性。
三是作為觀察人員培訓的手段,通過預備性觀察,使觀察者掌握觀察方法,明了注意要點,對所要觀察的行為及其類型在觀察者之間取得統一認識。例如,要觀察幼兒的社會交往行為,觀察者要進行預備性觀察,在觀察中理解該行為的操作定義,確認其行為類型、表現方式等。通常要進行反複觀察和討論分析,從而對所觀察行為達到一致性認識,統一觀察標準,使觀察結果一致可靠。利用預備性觀察培訓觀察者的要點在於,對所要觀察的行為記錄得越詳細越好。一般而言,觀察信度是隨觀察次數的增加而逐步提高的。
四是建立觀察的信度檢驗。觀察信度檢驗也叫作觀察的可靠性檢驗。觀察信度通常是指對同一行為或現象的兩個以上的觀察的一致性程度。換言之,就是兩個以上觀察者觀察同一現象的一致性程度,即相關程度。
觀察信度的計算可以有以下簡便的方法和步驟:
首先,每個觀察者計算出每類行為出現的次數。
其次,計算出觀察者之間對每類行為記錄相同的次數。
再次,用觀察者觀察記錄的行為總次數去除記錄相同的次數。
最後,將結果乘以觀察者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