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好奇心是幼兒認識事物的原動力、內驅力。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人生活在大自然中,總是力圖了解本身以及本身所處的外部世界,渴望使他心中的種種疑難問題豁然冰釋。[1]
幼兒天生具有與科學家一樣強烈的好奇心。幼兒總是有無數的驚奇和疑惑,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他們從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進而產生了對周圍物質世界的探索過程。愛探索是幼兒的年齡特點,對陌生的事物和現象幼兒都會產生嚐試一下或擺弄一番的願望。在探索過程中,通過自己動手對物體的觸摸與操作,在與物質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起他們自己有關物質世界的認識,並在今後不斷地對客觀物體的探索中補充、修正、達到完善。好奇心是幼兒探索和學習的內驅力,對幼兒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學習方麵你的最有價值的財富就是一種積極的態度”[2]。
還需要強調的是:自己動手操作是幼兒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我們要支持和鼓勵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和探究事物。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人的認識,主要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性、人和自然的關係;而且經過生產活動,也在各種不同程度上逐漸地認識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關係。一切這些知識,離開生產活動是得不到的。”“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什麽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於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人的認識必須通過實踐活動,必須和客觀世界直接接觸。
幼兒的思維活動和動作更是密不可分。幼兒正是借助於自己直接的操作,通過一係列的動作進行思維和展示他們的思維過程。“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操作活動中,幼兒的身體動作和腦的認識活動密不可分。皮亞傑也曾向我們提示過,每個人必須建立他自己的認知結構,別人不能告訴兒童怎麽樣去建構,這必須由兒童通過自己的操作活動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