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國學讀本

第四專題 剛正廉潔

字體:16+-

專題導讀

剛正廉潔,是中國傳統優良道德之一。剛正,剛強正直、不阿諛逢迎之意。剛,剛強、堅強。《論語·公冶長》:“子曰:‘吾未見剛者。’”朱熹《集注》:“剛,堅強不屈之意,最人所難能者,故夫子歎其未見。”孔子認為“剛”,是一種美德。“子曰: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剛強、果決、質樸、言語謹慎,是近於仁的四種品德。何晏《集解》引王肅曰:“剛,無欲;毅,果敢;木,質樸;訥,遲鈍。”皇侃《義疏》:“言此四事與仁相近。剛者無求欲,仁者靜,故剛者近仁;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故毅者近仁;木者質樸,仁者不尚華飾,故木者近仁;訥者,言語遲鈍,仁者慎言,故訥者近仁也。”正,正直,公正坦率,為人正派。正,有多重含義。一是性格上的特點,正直坦率;二是立身上的特點,作風正派,規矩嚴謹,光明正大;三是處理公務上的特點,公平正直,沒有偏私。在古賢人看來,為政首要的要求是正。正,就是去私為公。去私,就是不以權謀私,不徇私枉法。有私即不公,不公即不正。所謂正,不僅是正於法,更須正於義。正之大義即公忠為國,其中也包含著濟世安民、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意義。

廉潔,是中國傳統道德的一個基本規範,被視為“國之大維”,又視為“仕者之德”“人生大綱”。“不受曰廉,不汙曰潔”,所謂廉潔,指的是不貪財貨,立身清白。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廉”做了多方麵的規定,如“臨大利而不易其義,可謂廉”,“廉者不以富貴而忘其辱”,“廉者常樂無求”,“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廉者,民之表也”,“廉士不辱名”。潔,清潔,幹淨,沒有汙垢,引申為操守清白。《述而》:“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其基本精神就是循禮行法,廉潔自律。廉潔是“為政之本”,“為官之寶”。《周禮》有六廉:曰廉善,曰廉能,曰廉敬,曰廉正,曰廉法,曰廉辨。在傳統道德中,廉潔之士被載之史書,傳之民間,尊為“清官”。官吏不廉危害極大。班固說:“吏不廉平,則治道衰。”王永吉說:“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汙;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敗。”不廉之士,古人稱之為“貪官”,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廉潔,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