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國學讀本

太息[1]

字體:16+-

陳恭尹

高台為陸沼為塵[2],一半揚州是海濱[3]。

白鳥自飛煙水上,青山不似亂離春[4]。

鬆楸永隔興哀地[5],陌路多逢太息人。

共道君恩憐物命[6],不教魚鱉近居民[7]。

注釋

[1]陳恭尹(1631—1700):字元孝,初號半峰,晚號獨漉子,又號羅浮布衣,廣東順德縣(今佛山順德區)龍山鄉人。著名抗清誌士陳邦彥之子。清初詩人,與屈大均、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又工書法,時稱清初廣東第一隸書高手。有《獨漉堂全集》,詩文各十五卷,詞一卷。太息:1659—1682年清廷為了防範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清力量從海上進攻,實行“遷界”政策,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一律內遷三四十裏,燒毀所有船隻,嚴禁下海。這場史上最嚴的“海禁”嚴重破壞沿海經濟,人民困苦不堪。此詩就是描寫這一事件的影響。

[2]“高台”句:一作“高台為沼陸為塵”,當為誤書。高台,樓台。沼,沼澤。

[3]揚州:《尚書·禹貢》:“淮海維揚州。”泛指東南沿海地區。

[4]白鳥:海鷗。亂離:遭戰亂,離散逃亡。

[5]鬆楸:鬆樹、楸樹,皆植於墳前。興哀地:引起哀傷的地方。指墓地。

[6]共道:都說。君恩:皇帝的恩典。憐物命:愛惜非人物類的命運。

[7]不教:不讓。

思考與探討

詩歌的尾聯使用了什麽寫作手法?說明當時的政策有什麽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