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8]?”(《論語·學而》[9])
注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字子有,後人尊為“有子”。《論語》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稱字,僅曾參和有若稱“子”。
[2]孝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弟,通“悌”,敬愛兄長,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3]犯上:犯,抵觸,違反,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xiǎn):稀少,罕見。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從事,致力於。本,根本。
[7]道:本意為道路,這裏是引申義,指仁道,即仁人愛物、修身治國的法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與:同“歟”,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9]《論語》:是一部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共二十篇。其內容廣泛,涵蓋了哲學、政治、教育、經濟、文藝、道德等多個方麵;語言精練含蓄,富有啟發性、哲理性,堪稱語錄體散文典範。宋代朱熹把《論語》與《大學》《中庸》《孟子》合著《四書章句集注》,始稱“四書”,奉為儒家基本經典。《論語》又被稱為中國的《聖經》,在國外影響也極其深遠。
孟懿子問孝[1]。子曰:“無違[2]。”樊遲禦[3],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4],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