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1]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2]:“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3]。”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4],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然而四者之中[5],恥尤為要,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6]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7]。”又曰:“恥之於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8]。”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9],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鬆柏後凋於歲寒[10],雞鳴不已於風雨[11],彼昏之日,固未嚐無獨醒之人也!
頃讀《顏氏家訓》有雲[12]:“齊朝一士夫嚐謂吾曰[13]:‘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14],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15],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16],猶為此言,尚有《小宛》詩人之意[17],彼閹然媚於世者[18],能無愧哉!
羅仲素曰[19]: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
杜子美詩:安得廉頗將,三軍同晏眠[35]!一本作“廉恥將”。詩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觀《唐書》,言王佖為武靈節度使[36],先是,吐蕃欲成烏蘭橋,每於河壖先貯材木[37],皆為節帥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並役成橋,仍築月城守之[38]。自是朔方禦寇不暇,至今為患,由佖之黷貨也。故貪夫為帥而邊城晚開。得此意者,郢書燕說,或可以治國乎[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