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國學讀本

第二專題 修身自強

字體:16+-

專題導讀

修身與自強是中華民族久遠的兩個話題,曆代先賢或身體力行,追求人品的完善,為世人津津樂道;或擔當思想導師,諄諄善誘,引導後人提高心理素質和個人修養;或著書立說,形成諸多觀點,豐富了我國的哲學思想。

修身是自強的基礎,自強則是修身的終極目標。兩者密切相連,又彼此獨立,在人性的完善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一、修身

修身是自強的基礎,自強則是修身的終極目標。兩者密切相連,共同推動完美人格的塑造。

1.《大學》一章

《大學》是儒家“四書”之首,作為入門讀物,尤其注重思想引導。該書的核心思想是明德、惟物,主張日新月異的努力,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其書第一章就提出了儒家的總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而後引出“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體現了內修與外王的關係,並呼籲國家元首以至普通百姓都應當以修身為根本。本章對莘莘學子而言,確為一帖良藥,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2.《論語》二章

《論語》有關孔子及其學生修身的記載比較多,編選兩篇:

《學而》。主張踐行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再去學習文化經典,旗幟鮮明地提出“先德後文”的觀點,回答了“文化重要,還是道德重要”的問題。

《述而》。在道義和富貴之間,孔子傾向於道義,主張安貧樂道。這一觀念對當前一些組織及個人隻看金錢枉顧道義的現象有強烈的批判意義。

3.《孟子》二章

《孟子》也就修身做了一些討論,編選兩篇:

《公孫醜下》。以日食、月食類比人的過錯,反對文過飾非,說明糾正錯誤之後還能獲得人們的尊重。

《滕文公下》。主張知錯即改,不要假借任何理由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