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編國學讀本

光大國學 固本開新(代序)

字體:16+-

20世紀初,就有人提出了國學的概念,至今已經有100多年了。作為獨特的中國文化的代表,雖曆經風雨,步履蹣跚,但它越走越堅實,越走越開闊。時至今日,國學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園,因此,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研習、傳承和弘揚國學,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義務。

19世紀,中華民族曆經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種種屈辱,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機,激發起國人強烈的民族救亡意識,梁啟超、鄧實、章太炎等國粹派人士,提出了“國學”的概念。這裏的“國”,是本國之義;學,是學術之義。章太炎辛亥革命前謂國學可稱“中國獨有之學”,劉師培後來則稱國學為“中國固有之學術”,東南大學國學院以國學為“中國原有之學術”。根據上述等人的說法,國學指中國固有的學術。這種看法,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一直比較流行。

1925年清華國學院成立,吳宓在清華《研究院緣起》及後來的《清華開辦研究院之旨趣和經過》中說:“茲所謂國學,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準確精密之方法。”這個定義以學術形態的文化為主,故稱“學術文化”,不包括民俗文化、器物文化等非學術內容。此外,吳宓還強調,學術文化的“全體”,並非僅是傳統學術文化之一二種,如儒家或道家文化。這是流行最廣的國學定義。

國學一詞流行開來以後,在使用中有不同的意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意義,是指國學研究的體係,即對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研究。中國傳統學術體係的內容,包括哲學、文學、史學、宗教、語言、藝術、古典學等,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適之的說法:“中國一切過去的文化曆史,這是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文化曆史的學問,這是國故學,簡稱國學。”國學是研究過去曆史文化的學問的用法,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廣泛流行。周作人談到黃侃時,讚歎道:“他的國學是數一數二的。”這個“國學”概念,不是指他的研究對象——傳統學術文化,而是指他對國學體係的研究。顧頡剛認為,“國學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中國曆史、研究中國曆史材料”,這也就是說,國學是現代人研究過去及中國曆史材料的一個係統。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