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完整的電影浪潮,經曆了十年動亂,電影藝術在全國的撥亂反正中獲得了解放和新生。這是一次無比重大的曆史變革,電影所依附的時代政治的改變,必然導致內容、形式的變化,中國電影開始了大踏步地轉向:轉向藝術探索、轉向世界潮流、轉向百姓娛樂需求。這三種轉向是新時期中國電影的鮮明方向。
(一)恢複反思時期——70年代末電影
新時期電影從觀念形態和藝術潮流變化結合的角度分析經曆了幾個明顯的階段變化:
1.政治反思——藝術複蘇期(1976—1978年)。粉碎“四人幫”集團以後的兩年間,是中國政治曆史的轉換反思時期,百廢待興。創作上舊傳統還在延續,藝術的創新還有待將來,撥亂反正是這一時期的特點。《青春》和《大河奔流》是相對較好的創作。但整體上這一階段還停留在舊的創作傳統中。
2.觀念轉化——藝術探索期(1979—1980年)。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時期到來之前,經曆了僵硬的撥亂反正的過渡與恢複期,即為了廓清“**”的影響,電影人艱難地擺脫“左”的窠臼,開始熟悉電影藝術的創作規律、尋找突破舊習的路徑、摸索藝術表達的手法,形成新時期電影的恢複期的基本模樣。這是新時期電影走出低穀,振興發展的轉折階段。1979年,電影無論在題材上或在藝術質量上都發生了可喜的飛躍,出現了人物傳記片(《從奴隸到將軍》)、喜劇片(《她倆和他倆》)、音樂片(《怒吼吧,黃河》)等樣式;突破了一些題材禁區,如《曙光》第一次出現賀龍同誌的形象,揭示了曆史上“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危害。在反映生活的角度和藝術手法上也有所創新:《生活的顫音》把視角轉移到刻畫人物的心靈曆程上;《她倆和他倆》則注重創造濃鬱的生活氣息,給人以真切的感受;《小花》打破按情節發展的敘事結構,大膽采用按人物情緒變換的抒情結構,用黑白、彩色相交替、旋轉鏡頭、慢動作、停格、夢幻等手法,渲染人物內心感情節奏,使人耳目一新;《廬山戀》不僅題材有突破,而且在攝影上刻意表現廬山的風光,借以渲染人物的感情活動,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