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1917年,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學革命論》一文,高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十月革命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新文化運動爆發。“五四”文學革命反對封建蒙昧主義和專製主義,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向封建舊文學展開了猛烈進攻,中國文學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一個文學發展的新時期到來了。
最早發生變化的是詩歌創作。胡適、劉半農、沈尹默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批白話詩,胡適的《嚐試集》是“五四”運動時期第一部白話詩集。汪靜之、馮雪峰等組成了“湖畔詩社”,他們多寫情詩,顯示出爭取婚姻自由、反對封建主義的勇氣和**。代表新詩創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創造社主將郭沫若。他的詩集《女神》,表現了“五四”時期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詩風雄渾豪放,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其中的《爐中煤》,是著名的借物言誌的愛國詩篇。這一時期提倡並寫作浪漫主義詩歌的,還有成仿吾、蔣光慈、馮至等人。20年代後期,“新月派”崛起,試圖使不加節製的自由體詩格律化。新格律體詩的代表人物是聞一多。他有詩集《紅燭》《死水》;收在《死水》中的詩篇《發現》《一句話》等,噴發出火熱的愛國**,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徐誌摩、朱湘也是“新月派”中很有成就的詩人。
這一時期還有象征派的興起。代表人物李金發,以法國象征主義詩歌為模式,喜歡捕捉朦朧的境界,追求詩歌音樂和形式的美,語言趨向歐化。同樣受象征主義詩風影響的現代派詩人戴望舒,以早年詩作《雨巷》著名,其代表作《我用殘損的手掌》,跳出了個人的狹隘圈子,致力於對個人和民族的堅貞氣節的追求,是思想性較強的一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