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近代的社會學前教育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但在1947年印度獨立前,長期未得到重視。在英國殖民統治下,學前教育被認為是官方無須過問的事情。1944年,印度中等教育谘詢委員會在其名為《戰後印度教育的發展》的報告中首次強調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並建議要適當規定將學前教育作為全國教育係統必不可少的附屬成分,但並未付諸實施。印度獨立運動領導人聖雄甘地對學前教育十分重視,他認為學前教育具有兩個重要作用:第一,使兒童為新的社會做準備;第二,促進社會政治和經濟改革。甘地還提出:學前教育應該是學校教師、家庭成員和社會三者結合對7歲以下兒童進行的集體教育;教育目的在於全麵促進兒童體、智、德、宗教、精神等各方麵的發展。他認為,實行學前教育必須遵循兩個原則:(1)家庭、社會和教師密切配合,但應尤為重視教師的作用。(2)教學中所用教具應符合當地生活及傳統,力求就地取材,這樣做的一個重要好處就是方便、價廉。甘地對幼兒教育的倡導及上述意見為獨立後的印度政府製定有關幼兒教育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礎。
1945年,受蒙台梭利的啟發,塔拉百莫達克開辦了一家學前教育教師培訓學院,它把母嬰中心(anganwadi,也可稱為家庭中心)當做早期教育中心,為少數民族兒童服務,目前,母嬰中心已成為一個專門名詞,代表政府讚助的最大的學前教育計劃之一——綜合兒童發展服務中心(The integrated child development service,ICDS)管理的所有早期教育中心。
1947年,印度獨立前,學前教育長期不受重視。1944年,印度中等教育谘詢委員會在《戰後印度教育的發展》的報告中首次強調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並建議將學前教育作為全國教育係統不可少的附屬部分,但該委員會的建議沒有被付諸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