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

第三節 18世紀詩歌

字體:16+-

18世紀,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歐洲大陸以法國為中心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啟蒙運動。啟蒙學者利用文學宣揚自己的主張,由此造就了啟蒙文學。

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具有強烈的戰鬥性和批判性,批判的鋒芒直指封建專製製度和天主教會,揭露和批判社會上的種種不合理現象。啟蒙文學把所謂“第三等級”的普通人作為正麵主人公加以歌頌,描寫資產階級和平民的悲歡離合,反映他們的思想感情。

亞曆山大·蒲伯是18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傑出的啟蒙主義者。他的長篇諷刺詩《奪發記》嘲諷了上流社會的空虛無聊。《群愚史詩》則諷刺學究者流,想象豐富,詞句精妙。《致阿巴思諾特醫生》譏諷身居高位、逍遙法外的道德敗壞者,文字犀利,風格自然,是享譽至今的佳作。

18世紀後半期的英國,出現了許多新的詩歌流派,其中以感傷主義最為重要。感傷主義是軟弱的中、小資產階級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揚格的《夜思》、格雷的《墓園挽歌》都是著名的感傷主義詩歌。

德國的啟蒙運動是在英國、法國的影響下興起的。由於德國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軟弱,運動隻限於意識形態領域,先進的知識分子隻在文化藝術領域尋求發展,於是產生了大批優秀作家,形成了啟蒙文學的空前繁榮。18世紀70年代,德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文學運動——狂飆突進運動。運動因當時作家克林格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狂飆突進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更強烈的反封建精神。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們強調文學的民族性,要求發揚民族風格;反對封建束縛,強調“天才”,強烈要求個性解放;他們還接受盧梭的“返回自然”思想的影響,歌頌理想化的大自然,讚美淳樸的兒童和勞動人民。赫爾德是狂飆突進運動的綱領製定者和領袖。運動的參加者大多是青年作家,歌德和席勒是他們中間的卓越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