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教育的振興奮鬥了一生。他高尚的人格、艱苦卓絕的精神以及進步的思想,將永久值得後人銘記。陶行知不朽的業績來源於進步的思想,而其進步的思想是繼承中外優秀文化的結果,我們應當承傳和弘揚。陶行知的愛國主義思想、人文精神、民主主義思想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踐行。
(一)愛國主義思想
陶行知不僅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而且是偉大的愛國主義戰士。1906年,15歲的陶行知進入崇一學堂學習。同學談理想時,陶行知表示想學醫,為國人醫治病痛,強身健體,以救國救民,並用毛筆寫下了12個大字:“我是中國人,要為中國做貢獻”,把它貼在床頭的牆上作為座右銘。後來他又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是中國人,我愛中華國;中國現在不得了,將來一定了不得”。表現出很深的愛國情結。1914年秋到美國留學,決心投身教育,其目的就是教育救國,通過教育的途徑建立民主共和國。陶行知從美國回來以後,就參加一係列的愛國運動。1919年,五四運動興起,陶行知投入反帝愛國鬥爭的行列中,積極配合新文化運動,提倡教育改革。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加劇,陶行知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擔任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常務委員,並與人發表《團結禦侮宣言》,得到毛澤東的複信,表示支持。接著受全救會的委托,擔任國民外交大使,出訪歐美亞非28個國家和地區,為抗日救亡、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1938年,在香港倡導創辦中華業餘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1939年7月,又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1946年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身到反獨裁爭民主、反內戰爭求和平的鬥爭中去。以“我等著第三搶”的大無畏精神,堅持鬥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愛國民主運動的前列。陶行知終因過度勞累,患腦出血,不幸逝世。綜觀陶行知一生,不管是辦教育還是參加各項社會活動,無一不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陶行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愧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