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高明的理論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除了對現實的關照之外,還離不開對前人思想的改造傳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中外文化碰撞和交融的結果,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揚棄和杜威教育哲學的改造和超越。陶行知認為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教育與生活分離。傳統教育,陶行知謂之為老八股;新式的教育,陶行知謂之為洋八股。二者造成了中國教育太重書本,和生活沒有聯係。這樣的教育,不是引導青年關注社會,以解決他們自身及社會的問題,走入生產與建設之途;相反使青年為滿足生活的欲望,走入奢靡無能無用的絕境。所以陶行知說“中國教育的歧路在於抱著書本,抱著黃金,抱著標語而忘掉人生。如今已深陷於學曆主義、拜金主義和形式主義混為一體的無底深淵,從而製造了一大堆泡沫教育體”。陶行知的論述一針見血。舊學校把讀書當成教育,把應試當成教育,造就的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書呆子,對社會對國家沒有任何好處。因此,陶行知認為,造成中國國難、生死存亡的,就是山窮水盡的傳統教育。要矯正傳統教育的弊端,必須有教育與生活、教育與社會相聯係的新理論,這就是生活教育產生的現實原因。
生活教育的理論來源,則是杜威的教育哲學。陶行知留學美國,受其業師杜威實用主義的影響,形成了實用主義的知行觀。杜威反對歐洲大陸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在經驗論的哲學基礎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思想,以及“從做中學”的教學方法。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認為:“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即生活”,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杜威的“學校即社會”認為“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教育既然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麽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在學校裏簡化社會生活,呈現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方麵,並把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使學生獲得書本之外的直接經驗。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他的實用主義知行觀在教學中的運用。杜威批判了傳統教育的“書本中心”論,主張從做中學。杜威認為,人們最初和最牢固保持的知識,就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在做事裏麵求學問”,比“專靠聽來的學問好得多”,而學生生來就有“做”的自然願望,因此,“從做中學”符合學生的自然發展傾向,強調學習者的直接主觀經驗,提倡個人探索,重視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陶行知留美歸國後,即將杜威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用於中國教育的改造事業上。在從事新教育試驗和平民教育運動中,陶行知認識到,像中國這樣的窮國,傳統教育是行不通的,因為傳統教育是少數人接受的“小眾教育”。要在這樣的國情背景下,使國民人人受教育,必須把杜威的講法“翻半個筋鬥”,或者加以豐富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