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最為完整的文字。19世紀末在殷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被發現,甲骨文正出土於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和其他骨頭上的文字。甲骨上的內容多為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也稱“卜辭”,刻寫者稱貞人,所用甲為烏龜的背甲和腹甲,所用的骨頭是牛、豬、鹿、人的肩胛骨。殷商滅亡之後,甲骨文在周朝還繼續使用了一段時期。
甲骨文是在清朝末年才被發現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村民在翻耕土地的時候常常會刨出一些骨頭來,他們把這些骨頭叫做“龍骨”,研碎成粉末後可以做金瘡藥和止瀉藥。所以,村民們一翻到龍骨就會拾回家,然後拿到藥鋪換些銅錢。久而久之這種藥便成為當地一味常見的藥材。1899年秋,正在北京擔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得了瘧疾,用藥多種均不見效。家人為他請來一位大夫,此大夫一副藥開出就治好了他的病,其中藥方上便有一味叫龍骨的藥,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月後的一天,一位山東的古董商人來到了王懿榮家裏,邊聊邊拿出幾件寶貝讓他看,同時把一堆骨頭送給王懿榮並且告訴他這叫龍骨。王懿榮吃藥時就對龍骨有些印象,這下又收到大大小小一包龍骨,甚為高興。晚上他在燈下仔細琢磨這些骨頭片,擦去上邊的泥土,發現骨頭上有刻劃的痕跡,他覺得這些道道並不是簡單的刀痕,於是他把幾塊龜板進行拚接並且臨摹下了上邊的痕跡,仔細端詳了半天他腦中終於閃現出一個想法,這不是跟青銅器上的銘文有很多相像的地方麽?王懿榮心中一陣狂喜,這龍骨上的刻痕是字,而且是和鍾鼎文時代非常接近的漢字。他真沒想到那個古董商人會送給他這麽珍貴的東西,後來王懿榮因首次發現甲骨文被稱為是“甲骨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