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法鑒賞

三、元代的少數民族書法家

字體:16+-

元代社會政治的特殊性,還造就了於一批少數民族的書法家。他們既是元代各民族文化和蒙古統治者漢化的反映,也體現了漢文化的巨大感染力。元初的耶律楚材,中期的貫雲石、康裏巎巎,後期的泰不華等,堪稱其中的傑出代表。

康裏巎巎《李白古風詩卷》

康裏巎巎《李白古風詩卷》,紙本,行草,縱35.3厘米,橫393.4厘米,現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此帖共三件,今取其一《書李太白古風》五十九首之第十九首。後有文徵明、張雨之跋,本件未作紀筆,字句也偶有遺漏。尤應注意的是多有章草筆意,增強了他的古拙逸趣。前六行文為:“天津三月時,千門桃與李。朝為斷腸花,暮逐東流水。前水複後水,古今相續流。新人非故人,年年橋上遊。雞鳴海色動,謁帝羅公侯……”其中捺筆特別作章草波畫,行筆又像孫過庭的《景福殿頌》,其向下之筆又有《平複帖》的氣息。康裏巎巎這種介於章草與今草之間的書體,線條剛勁有力,行筆果斷迅疾,自然流暢,古樸典雅,在趙鬆雪之外別開新境,為元代其他書家所不及。

圖10-10 康裏巎巎《書李太白古風》

後人評其書法,多在肯定的前提下指出其不足。明初方孝孺評雲:“子山善懸腕,行草逸邁可喜,所缺者沉著不足。”明王世貞則說:“康裏子山有韻氣而結法少疏。”所評均甚中肯。康裏氏作書向有迅疾之譽,陶宗儀《綴耕錄》曾記有康裏巎巎自言,曰:“餘一日寫三萬字,未嚐以力倦而綴筆。”所記未知是否誇張,但不管怎樣,其筆法熟練所導致的。至於同時帶來用筆欠沉著、結字少變化的缺陷,亦是情理中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