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航概論

第四節 中國民航的發展概況

字體:16+-

一、舊中國時期

盡管中國人對於飛行的夢想和實踐遠遠早於其他國家,但航空器的發明還是讓歐美國家領先了。輕於空氣的航空器在出現後近一個世紀才傳入中國,並且沒有多大的實用價值,但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飛機,在出現6年之後,中國旅美華僑馮如就製成了他的第一架飛機並飛行成功。

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南方革命政府、北京政府和其他地方勢力都積極發展航空,在北京、廣東、東北組建空軍,把航空用於軍事目的。

1918年,北洋政府設立了航空事務處,這是中國第一個主管民航事務的管理機構。1920年開通的中國第一條國內航線——北京和天津之間的航線,拉開了中國民航的序幕。1936年又開辟了廣州到河內的第一條國際航線,標誌著我國民航跨入了國際運輸行列。當時中國還與外國合資組建自己的航空公司。1930年與美商合資組建了中國航空公司。次年與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合資組建了歐亞航空公司。1941年德國作為日本的盟國,又承認南京汪偽政權,中國收回歐亞航空公司的股權,並於1943年在原歐亞航空的基礎上改組為中央航空公司。截至1936年年底,全國共有航線裏程超過兩萬千米。

抗日戰爭的爆發終止了中國民航事業的發展,但民航卻成為了中國和當時支持中國抗戰的國家和團體之間的主要聯係通道。1939年成立的中蘇航空公司開辟了重慶到莫斯科的航線,為蘇聯支援我國抗日運送人員和物資。中國航空公司(簡稱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簡稱央航)在抗戰期間,執行了從印度穿越喜馬拉雅山到昆明進而到重慶的飛行任務,運送盟國支援抗戰的物資和人員。當時飛機的升限不能飛越世界屋脊,有的地方隻能在山穀中穿行,並且還隨時有可能遭到日本空軍的襲擊,兩航的民航人用生命和鮮血維持了這條航線的暢通,使抗戰物資和人員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這條被稱作“駝峰航線”的空中運輸線,成為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舊中國民航人為抗戰作出的巨大貢獻(見圖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