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民航概論

第一節 航空發展簡史

字體:16+-

人類看著鳥兒飛行,就夢想著自己也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在古老而又遙遠的年代,人類就已經產生了飛行的夢想,無論是嫦娥奔月(見圖1-1)、列子禦風,還是肖史和弄玉乘龍跨鳳飛上天……這些數不清的神話和傳說,都是人類期盼著升空飛翔的美好願望和朦朧幻想的體現。為了這一夢想,千百年來人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嚐試,最終取得了成功,實現了比鳥兒飛得更高、飛得更快的夢想。

一、中國古人關於飛行的嚐試

關於飛行的嚐試,最早的記錄在我國。早在公元前2288~前2255年間,相傳有人欲謀害舜,舜手持兩個鬥笠從著火的糧倉頂上跳下並成功逃生,這是降落傘減速原理成功運用的最早說法。

公元前22世紀,扇子、帆等工具在中國得到應用,這是與空氣動力學有關的、最原始的民間實踐。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人發明了風箏,將與空氣動力學相關的實踐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最早的重於空氣的飛行器。現在我們知道,風箏的飛行原理和飛機是一樣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風箏也是最原始的飛機。

圖1-1 嫦娥奔月

圖1-2 孔明燈

春秋時代,魯國的著名工匠公輸般(即魯班,約公元前507~前444年)和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年)先後都製造過能飛的木鳥,這是關於飛機模型的最早記載。

約在公元前200年,相傳西漢名將韓信製作了可載人的風箏,張良曾乘其飛行。據傳在這一時期,還曾用風箏測量了長安城內未央宮的尺寸,這也是將飛行器用於科學測量的最早記載。

在漢武帝時代(公元前141~前87年),中國人發明了“燭燈籠”。它可以利用空氣的浮力飛上天空,最早作為軍隊傳遞信號的工具,後人將它命名為“孔明燈”(見圖1-2),將它的發明權強加給了東漢末年的諸葛亮。相傳這一時期,在淮南還有人把熱空氣灌注於雞蛋殼內,在大風中進行放飛。這些都是根據熱空氣密度減小、利用空氣浮力升空的最早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