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港的發展
可供飛機停放、起降、維護和組織飛行保障活動的場所稱為機場,用於航空運輸的機場通常又稱為航空港,簡稱“空港”。
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當時並沒有機場,隨後的幾年裏相繼有航空愛好者製造飛機成功,但也沒有專門的機場,人們隻需要找一片平地就可以起降飛機。從1910年德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機場,到現在世界各地興建了大量的大型航空港,機場的發展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10~1920年)是機場的幼年期,這期間的機場僅僅是一片草地,搭建幾個簡易帳篷來存放飛機,並有幾個工作人員參與管理。這期間除軍事飛行外,機場隻為航空愛好者的飛行試驗提供服務,不對社會服務,所以這期間的機場隻是“飛行員的機場”(見圖5-1)。
第二階段(1920~19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民航運輸業逐漸興起和發展,機場也就大量興建起來。這個時期,為滿足通信、航管、飛機對跑道的要求以及旅客進出機場的需要,機場修建了塔台、混凝土跑道和候機樓,已經具備現代機場的雛形,但社會服務功能有限,主要為飛機和旅客服務,隻能稱之為“飛機的機場”。
第三階段(1960年至今),隨著民航進入全球化、大眾化的發展階段,航空運輸成為運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型噴氣式客機廣泛采用,對機場飛行區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客貨流量的增加,對機場地麵運輸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航班數量、客貨流量的增加對機場與鄰近社區的土地使用、噪聲等問題也日漸突出。這一時期機場成了整個社會的一部分,其社會服務功能也日漸完善,這一時期的機場稱為“社會的機場”(見圖5-2)。
圖5-1 早期機場
圖5-2 現代機場
我國機場的發展始於第二階段,但第二階段持續時間特別長,直到1978年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了第三階段。1920年開通了北京與天津之間的航線,首先在京津兩地修建了機場,直到1968年才修建了我國的第一個航空港——北京國際空港,1979年擴建完工後才有了第一個大客流量的國際標準空港。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民航運輸機場175個,其中對外開放的國際機場25個,預計2020年我國的民航運輸機場將達到300個,形成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五大機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