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年人心理與行為

學一學

字體:16+-

老年人的科學生死觀

死是每個老年人必須麵對的問題。能否正視並正確對待死亡,將影響到整個老年期的生活。老年人不僅要正視死亡,而且更應該把死亡與自己的生命融合起來,珍惜時間、豐富生活、愛惜生命。人在晚年保持、完善自己的人生觀,保持自己的人格完整,保持自己的尊嚴和體麵,完滿走完自己生命的最後曆程,這樣才體現出生命的全部意義。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論老年》中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終點,而老年卻沒有。隻要你能盡應盡的職責,蔑視死亡,老年是可以很好度過的。”

死亡觀是人格的集中體現。人都要死,但許多人又想逃避死。在古代中國人就忌諱“死”字,在不同場合談論不同方式的死,居然有上百個帶有美化性質的死亡別稱。可見,人們由對死亡的恐懼、顧慮,而將與死亡相關的許多事都視為個人的隱私,用禁忌、回避和死亡後喪禮的張揚,將死亡的神秘感壓抑在心靈深處。如果對死亡的清醒意識,會讓人恐懼是一種不幸。那麽,由於能夠預知死亡,能使人有意識地迎接死亡對人生的挑戰,就又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差異之一。這是人類的一大幸事。萊狄斯勞思·鮑洛斯在《最終決斷的假設》中,把死形容為人生中最高也是最有個性的行為,把人完成死的行為看成比他一生中所得到的最大成就更具有重要價值的行為。在死的過程中,人對自己最終命運的決斷表現了他一生的人格。他認為,人是受到活著時的人的意誌力、認識能力或者是愛的力量的本質的製約。與這製約相反,人在死亡的瞬間開始獲得了對自身的完全的支配能力,完全實現了自己的意誌力、認識能力及愛的力量。通過這種“最終決斷”,人決定了自身的永恒的命運。由這個解釋,死的意義是包括了作為人最初的全部人格的行為、意識,自己與神的會合,為實現自我決定的最高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