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引言”概括介紹了我國兒童讀物和兒童文學事業發展的沿革。
19世紀以前,我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隻有兩類可供兒童閱讀的讀物,在此僅做簡略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催生了我國現代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與理論研究。以下分20世紀20年代至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70年代中期至21世紀以後三個時期,介紹我國兒童文學發展的曆程。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不能沒有文學的熏陶,兒童文學作品是兒童精神生活中最早接觸的文學樣式,它在嬰幼兒從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中,發揮著多方麵的作用。兒童文學作品不僅是幼兒間接知識的主要來源,而且在學習日常生活與社會規則、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品德、發展想象力、提高思維和審美能力等方麵,均能給予幼兒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
一、19世紀以前我國的兒童讀物
我國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文字記載的文明古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它們是中國文學的寶貴財富,也是值得認真批判繼承的藝術傳統。在19世紀以前,我國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兒童文學,可供兒童閱讀的讀物大致有兩類。
一類是人民的口頭創作,屬人類的精神產物,大致有以下幾種。
(1)神話、傳說。這是最原始的人民口頭創作形式,內容豐富,因年代久遠,許多精彩作品都已失傳,隻有一些零星片斷散見於《山海經》《淮南子》《楚辭》等書中。如《盤古開天辟地》《誇父逐日》《精衛填海》等,盡管隻是零星片斷,但仍能反映出古代人民欲征服自然的奇妙幻想,激發人們的智慧和創造力,十分適合兒童的欣賞口味和教育的需要,為兒童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原始資料。
(2)民間故事與民間童話。隨著神話、傳說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帶有幻想成分的民間故事和民間童話,被記錄下來經過加工的作品數量也極其可觀,如《桃花源記》《畫中人》《葉限》等。在《聊齋誌異》中,就有許多素材來自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