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歌的一般特點
詩歌在文學樣式中出現最早。它是原始時代人們集體勞動時,為了協調動作、交流感情而發出的勞動呼號,隨後又作為勞動過程或慶豐收中的伴唱。這時的詩歌是同集體的勞動與活動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呂氏春秋·古樂》中:“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這裏所描述的就是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結合的表演。漢代《毛詩序》中:“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詩、樂、舞是三位一體的,都出自人們生活中所激起的感情活動。發展到後來,詩歌才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
(一)抒情性
作為抒情文學的詩歌,抒情性是該體裁作品最本質的美學特征。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是有感而發,既抒發個人的內心情感,也能在讀者心中引起共鳴。
我國古代有“詩言誌”“詩情緣”之說。唐朝詩人白居易把詩的特征概括為八個字:“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與元九書》)其中“根情”是核心,是詩的內在生命。感情是詩的直接表現對象,是寫詩的第一個條件,是詩作的出發點與立足點。
(二)音樂性
古代的《詩經》、樂府詩都曾經配樂歌唱。詩歌與音樂分離後,詩歌仍保留著鮮明的節奏和鏗鏘的音調。古體詩有較嚴格的押韻規則,除第一句外,單句不押韻,雙句押韻或句句押韻,目的是使語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有規律的抑揚頓挫,讓詩句悠揚動聽,增強詩的節奏和旋律。現代詩歌一般也注意押韻,但押韻的方式比較自由,沒有古詩那麽嚴格,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雙句押韻,有的沒有顯示出明顯的押韻規則,但均要求詩歌有自然的旋律和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