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導入
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秀慧在銀行工作了10年,30出頭的她,猛然發現自己常常在算還有幾年可以退休。當初,她專科畢業後進銀行,同學們都很羨慕,父母高興地到處炫耀。秀慧知道自己一直很喜歡和人接觸的工作,喜歡扮演大姐的角色,幫大家解決問題,雖然銀行的文書事務工作是她可以做的,且做得不錯,可是她並不感興趣,她常常問自己“這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她喜歡慈善家的精神,希望從助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銀行的工作和自己的價值觀不相符,她早就心知肚明,這半年來升遷上的不如意,讓她更加懷疑這份工作的意義。仔細思量,也很清楚這份工作的意義,也很清楚離職是現實上最不明智、經濟上最不劃算的決定(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但是情感上她真的很想換一換工作環境,去當修女或義工。
(資料來源:洪鳳儀.一生的職業規劃[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像秀慧一樣的人,為了滿足於體麵的工作和他人的看法,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價值需求。時下在我們身邊流行這樣一句話:“理想的工作就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但這隻不過是一個超理想的夢。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需要付出許多時間、精力,承擔較重壓力,也絕不可能“一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因此,當你麵臨工作或生活形態的選擇時,你需要明確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後天形成的。家庭、學校以及其他社會環境等群體對個人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個人價值觀有一個形成過程,是隨著知識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而逐步確立起來的。價值觀一旦確立,就會形成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定式,是不易改變的。但就社會和群體而言,由於人員的更替和環境的變化,社會或群體的價值觀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