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導入
昔日神童今何在
20世紀70年代末,說起寧鉑,人們絕不陌生,他2歲半能背30多首毛澤東詩詞,4歲認得400多個漢字,6歲看完《中醫學概論》就能替人開藥方,13歲被破格收入中國科大學習。當時他被安排攻讀物理理論——當時中國科學界最熱門的領域。然而,中科大引以為傲的自然科學,並非寧鉑的理想追求。他在贛州八中時就不喜歡物理,他的興趣在人文科學上。寧鉑入校後並不愉快,可以說是非常痛苦。入學一年後,他就告訴班主任汪惠迪:“科大的係沒有我喜歡的。”最終他選擇了出家。
寧鉑自己曾說:“我是時代需要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我絕不會再讀少年班。”如果時間可以倒流,如果寧鉑真的可以選擇自己的係科,他又會如何?
(資料來源:顧雪英等.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寧鉑的悲劇正是來自他人的“安排”,沒有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情。
當前大學生中不少人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興趣到底在哪裏?似乎什麽都有興趣,又什麽都沒有興趣,以至於在擇業過程中找不到方向。興趣對認識自我,了解職業傾向,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3.3.1 興趣與職業
1.什麽是興趣
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米哈利(Mihaly Csikszentmihalyi)用了30年的時間對各行各業上百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當人們專心致誌地從事某項活動,甚至忘我地投入到這種活動中時,他們會感到幸福與滿足,而並非像人們常認為的,人們在很放鬆、什麽事都不做的時候才是幸福愉悅的。在心理學上,所謂興趣就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是個體對某事物、活動及人產生的積極的、帶有傾向性和選擇性的態度和情緒反應。簡言之,興趣就是使人集中精力,主動積極地從事某項活動,並從中感到愉悅。